共情陪伴五步法:让孩子更自信
共情陪伴五步法:让孩子更自信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方式至关重要。共情陪伴作为一种高质量的陪伴方式,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有效回应孩子的感受和行为。通过共情陪伴,孩子们会感到被尊重和接纳,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什么是共情陪伴?
共情陪伴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的重要理念,指的是父母和老师用共情的方法来陪伴孩子的一种方式。共情,即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感受,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在共情陪伴中,成人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有效回应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关系,把握身心发展规律,给予积极回应和科学引导,激发成长的内驱力。
共情陪伴五步法
共情陪伴五步法是实现高质量陪伴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停、看、听、说、做五个步骤。
第一步:停
停是共情沟通的准备阶段。需要“停下”的层面有三个:
- 物理层面的停:停下手头的事情,全身心去关注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慢慢放下戒备,敞开沟通的大门。
- 认知层面的停:放下固有的价值判断,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在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时,要保持中立,冷静地询问事情经过。
- 感受层面的停:觉察自己的情绪,及时调节,才能更好地感受孩子的情绪。
第二步:看
看是收集信息的重要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 看情境:观察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环境因素。
- 看表情和动作:注意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些非言语信息往往比言语更能反映真实情绪。
在“看”这一步,要遵循积极关注的原则,用适当的目光接触和轻微点头等肢体动作表示关注和认可。
第三步:听
听是倾听,需要做到完全性倾听:
- 安静倾听:不打断孩子说话。
- 用心观察:关注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一致性。
- 共情回应:反馈听到的内容与感受。
- 只听不评:不分析对错。
- 保持耐心:让孩子自由表达。
- 体察言外之意:理解深层含义。
第四步:说
说是共情回应的方式,包括三个技巧:
- 内容回应:重复孩子表述的内容或描述看到的事实。
- 情感回应: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回应,帮助其识别和理解情绪。
- 行为回应:通过拥抱等肢体接触来安慰孩子。
第五步:做
做是共情陪伴的最后一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行动,比如解决问题、提供支持等。
共情陪伴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处理孩子不想吃饭的情况
错误做法:强迫或训斥孩子。
正确做法:蹲下身子,耐心开导:“宝贝,我们不是说好下午要去滑旱冰吗?滑旱冰可是需要很多能量的哦,你不把肚子喂得饱饱的,到时候可是没有力气滑了。”这样的引导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案例二:处理孩子看电视不愿睡觉的问题
错误做法:强硬要求关电视去睡觉。
正确做法:用商量的语气:“宝贝,咱们拉钩,妈妈允许你再看5分钟,5分钟后就去睡觉了,好不好?”这样的方式更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
案例三:处理孩子任性购物的情况
错误做法:简单粗暴地拒绝或呵斥。
正确做法:子轩妈妈的做法值得借鉴。她蹲下身子,把孩子揽入怀中,轻柔地抚摸着孩子的头,温和地说:“宝贝,你很喜欢这些奥特曼,对吗?确实挺漂亮的。你想想这三个里面是不是有和家里一样的?如果是一样的,我们就不再买了。”通过平等、尊重的互动,最终孩子只选择了一个新品奥特曼。
案例四:纠正孩子不懂礼貌的行为
错误做法:当面说教或背后批评。
正确做法:紫萱妈妈的做法值得学习。当孩子在接受他人礼物时没有使用礼貌用语,妈妈微笑着提醒:“紫萱,你是不是忘记说什么了?”然后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礼物给紫萱,我代紫萱感谢您!”通过妈妈的示范,紫萱意识到自己的疏忽,主动表示感谢。
案例五:纠正孩子抢夺他人玩具的坏习惯
错误做法:简单呵斥、说理或体罚。
正确做法: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蜜蜂采蜜”,让皓宇体验被抢夺的感受。妈妈故意抢夺皓宇收集的“花蜜”,让他体验被抢的滋味。通过这次体验,皓宇终于改掉了抢夺他人玩具的坏习惯。
共情陪伴的意义
共情陪伴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还能培养其责任感、同理心和感恩心。通过共情陪伴,孩子们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感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高质量的陪伴方式,能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共情陪伴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通过共情陪伴,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还能建立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家庭充满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