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家解读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个人防护要点
最新!专家解读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个人防护要点
随着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个人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2021年8月版)》,对各类场所和人群的防护要求进行了更新。那么,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我们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建议。
最新指南:这些场所需要特别注意
新版防护指南增加了对码头、口岸、棋牌室(麻将馆)、游船(观光船)、剧场、文化馆、体育场馆、奶茶店、教育培训机构、临时安置点等10类场所和单位的防护要求。同时,对机场保洁人员、境外和境内航班保洁人员、机场司机、机场公安辅警、机场装卸工人、一线市场监管人员、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导游等10类重点人群提出了更严格的卫生防护要求。
专家解读:口罩佩戴有新要求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感染与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孙英伟表示,根据最新发布的《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普通公众在以下情况下需要佩戴口罩:
- 处于商场、超市、电影院、会场、展馆、机场、码头和酒店公用区域等室内人员密集场所时
- 乘坐厢式电梯和飞机、火车、轮船、长途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
- 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
- 医院就诊、陪护时,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
- 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时
- 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
孙英伟所长特别强调,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佩戴普通医用外科口罩即可。但在商超、公共交通、公共楼宇电梯等人员密集及通风差的密闭场所,建议佩戴N95口罩。无论哪种口罩,都要确保盖住口鼻,使口罩和脸部保持紧密贴合。
日常生活:这些细节不容忽视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建议,除了佩戴口罩,以下防护措施同样重要: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多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不扎堆:减少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公共场所保持至少1米距离。减少聚餐聚会,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少出行: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尤其是长途旅行。如需出行,尽量选择私家车或骑行、步行等出行方式。
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避免面向他人。使用后的纸巾立即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并立即洗手。
特殊情况:这些要点要记牢
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接种疫苗: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应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关注健康科普知识: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疫情变化,学习健康科普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个人信息保护:这些细节要注意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护建议:
手机登录安全:设置指纹或面容解锁,开启“查找我的手机”功能,防止手机丢失后个人信息泄露。
一键关闭权限:定期检查并关闭不必要的App权限,避免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关闭定向推送:开启“限制广告跟踪”功能,降低个性化广告的精准度。
清除Cookie:定期清除浏览器Cookie,防止记录的个人信息泄露。
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入手,科学防护,共同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