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一首激昂的爱国战歌
岳飞《满江红》:一首激昂的爱国战歌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满江红》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一首激昂的诗词,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让我们走进岳飞的世界,感受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
靖康之耻:国仇家恨的起点
1125年,金军以张觉事变为由,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攻破燕山府;西路军由完颜宗翰指挥,直扑太原。宋徽宗见势不妙,禅位于太子赵桓,自己则在幕后主政并准备南逃。
1126年,金军再次两路攻宋,最终于1127年春攻破汴京,俘虏宋徽、钦二帝及大批皇族北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
靖康之耻不仅是国家的奇耻大辱,更是岳飞心中永远的痛。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败,亲身体验了民族的屈辱,这成为他日后矢志抗金、收复失地的动力源泉。
词句解读:壮志豪情的抒发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词的开篇就展现了岳飞内心的激愤。他站在高楼上,望着外面的潇潇细雨,心中的怒火如同火山一般喷发。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自谦地说,自己三十年来的功名如同尘土一般微不足道,但为了收复失地,他愿意披星戴月,长途跋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岳飞对国仇家恨的刻骨铭心。靖康之耻尚未洗雪,臣子的仇恨何时才能消除?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敌人的痛恨和必胜的决心。他要驾着战车,踏破贺兰山,将敌人赶尽杀绝。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的终极目标,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要收复失地,重整山河,向朝廷报捷。
真伪之争:历史的考证
关于《满江红》的真伪,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记载,因此可能是明代的伪作。
但也有学者指出,岳飞被害时家中被查抄,文稿多已散佚,因此《满江红》未被收录在《金佗粹编》中并不奇怪。而且,岳飞的其他作品中也体现了类似的爱国情怀和收复失地的决心,与《满江红》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
无论《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它所表达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都是不容置疑的。这首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爱国精神:永恒的传承
岳飞虽然在39岁时就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但他的精神永存。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满江红》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重温《满江红》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岳飞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