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洪武年间:徐达与刘伯温的命运轨迹
揭秘洪武年间:徐达与刘伯温的命运轨迹
洪武年间,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和首席谋臣刘伯温的命运轨迹令人瞩目。徐达出身农家,成为朱元璋麾下杰出将领,最终封为魏国公;而刘基则以卓越的智谋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被尊称为“诸葛武侯”。两人在洪武年间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与挑战?让我们一起探寻他们的传奇人生。
徐达:从农家子弟到开国功臣
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他出身农家,自幼习武,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队,后成为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徐达相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治军严明,深得朱元璋信任。
在军事上,徐达战功卓著。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平定江南、北伐大都等。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进行北伐。徐达率军攻克沂州,招降守将王宣。进一步攻克峄州,王宣重新反叛,徐达便将他击杀。攻下莒、密、海诸州,然后派韩政分兵扼守黄河。张兴祖攻取东平、济宁,而自己率大军攻取益都,攻下淮、胶等州县。济南投降,徐达分兵攻取登、莱,山东全部平定。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达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右丞相、兼太子少傅。常遇春攻克东昌,会师济南,击斩乐安反叛者。然后徐达还军济宁,率水师溯黄河而上,直趋汴梁,守将李克彝逃走,左君弼、竹贞等投降。于是从虎牢关进入洛阳,与元将脱因帖木儿大战于洛水之北,元军兵败逃走。梁王阿鲁温以河南投降,徐达率军平定嵩、陕、陈、汝等州,然后直捣潼关。李思齐逃往凤翔,张思道逃往鄜城,徐达率军入关,西到华州。捷报传来后,朱元璋巡幸汴梁,召徐达到其住所,摆酒设宴慰劳,并与他商议北伐之事。徐达说:“我大军平定齐鲁,扫平河洛,王保保徘徊观望;潼关已克,李思齐之辈狼狈西逃。元朝声援已绝,现在我们乘势直捣元都,便可以不战而取。”
闰七月,徐达与常遇春率军会师河阴,派遣副将分道巡行河北之地,连下卫辉、彰德、广平。军队临时驻扎临清,派傅友德开辟陆路使步骑兵通过,派顾时疏通河道使水师通行,然后引兵向北。常遇春已克德州,与徐达合兵攻取长芦,扼直沽,搭浮桥让军队过河。水陆并进,在河西务大败元军,进一步攻克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向北逃走。一天后,徐达陈兵
徐达在军事上的成就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认可。他为人宽厚,治军严明,深得朱元璋信任。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逝世,朱元璋追封他本人及其曾祖父徐五四,祖父徐四七,父亲徐六四为中山王。
刘伯温:智谋超群的首席谋臣
刘基,字伯温,以字行,浙江省青田县(今文成县)人,祖籍陕西保安(志丹)[1],传为东汉明帝孙彭城考王刘道之后,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正德时追赠太师,谥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启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2]他也是中国民间三大预言的作者,三大预言分别是《烧饼歌》、《金陵塔碑文》和《救劫碑文》(又名《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
刘伯温早年聪颖异常,性情奇迈。泰定元年(1324年:13岁),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入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4]。泰定四年(1327年:16岁),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郑复初到距离青田县七十里的石门洞讲学,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刘爚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荫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5]至顺年间(1330年5月 - 1333年10月:18岁 - 22岁),刘基考中进士,担任江西行省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行省要提升他,刘基谢绝离去。后来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之罪,被台臣所阻,刘基两次上奏弹劾,后弃官还乡。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亮[6]。
至正十六年(1357年:46岁)时,方国珍起兵海上,抢劫郡县,相关部门无法控制,行省复任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诸城威逼方国珍,方国珍为之气沮[7]。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无以惩后。方国珍心里害怕,重贿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路行船至京,贿赂掌权者。于是朝廷下诏招抚方国珍,授予他官职,而责怪刘基滥用权力,擅作主张,并让刘基离京去管理绍兴,方氏于是更加骄横[8]。不久,山寇蜂拥而起,行省又召刘基前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一起驻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将其功劳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压制刘基,授他为总管府判,却不让他掌握兵权。刘基于是弃官归隐青田,在他47至50岁时著《郁离子》一书以明志。当时躲避方氏的人都纷纷投靠刘基,刘基稍做部署,贼寇便不敢来犯[9]。
至正十九年(1359年:刘伯温48岁),朱元璋攻下浙东,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的名声,便以钱财招聘,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刘基始出。到了应天,刘基陈时务十八策[10]。朱元璋大喜,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居住,对他们宠信备至。当初,朱元璋因为韩林儿自称宋朝之后,对其遥相尊奉。每年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时,唯独刘基不拜,并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因此刘基去拜见朱元璋,陈天命之所在。朱元璋向他询问征取之计,刘基说道:“张士诚只顾保全自己,不值得担心。陈友谅则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又地处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应当先谋取陈友谅。陈氏灭亡,张氏便势孤力弱,一举即可平定。然后北伐中原,帝王大业便可成功。”朱元璋十分高兴地说:“先生有什么好的计策,尽管说出来吧。”[11]
当时陈友谅攻陷太平,谋求东下。朱元璋手下有人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往钟山,只有刘基瞪着双眼不说话。朱元璋便将他召入内室,刘基愤然说道:“主张投降或逃走的,应该斩首。”朱元璋便问:“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回答:“陈贼已骄,我们可以待其深入,伏兵拦击,将其打败,这很容易。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就在此举了。”朱元璋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军到龙湾,然后将其击败[12]。朱元璋以克敌之功赏赐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军复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军征讨,以此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朱元璋率军进攻安庆。从早晨到傍晚,仍未攻下,刘基请求直趋江州,直捣陈友谅的基地,于是全军西上。陈友谅始料不及,只得带领妻子儿女逃往武昌,江州遂降。龙兴路守将胡美派他的儿子前来表示投降,请求朱元璋不要解散他的部队,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从背后踢胡床暗示,朱元璋顿时醒悟,应允了胡美的要求。胡美遂降,江西诸郡全被攻下[13]。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刘伯温51岁),刘基还乡为母亲举行奠礼。刘基丧母时,正值战事紧张,故未敢说,直到这时才请求还乡。恰好又逢苗军反叛,杀金华、处州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形势动摇。刘基赶到衢州,首先为守将夏毅安抚诸属城,再与平章邵荣等谋划恢复处州,于是平定叛乱。方国珍一向害怕刘基,便致信刘基,对其母去世表示悼唁。刘基给方国珍回信,向他表明朱元璋的威德,方国珍于是向朱元璋进贡[14]。朱元璋多次写信到刘基家询问军国大事,刘基都逐条地详细作答,都能切中要害[15]。次年,刘基返回应天府,朱元璋正要亲自率军支援驻扎在安丰的小明王韩林儿,刘基劝说道:“汉(陈友谅)、吴(张士诚)都在伺机进攻,我们现在不可轻举妄动。”朱元璋不听劝告。而陈友谅知道这个情况后,乘机率军围攻洪都,朱元璋这才说道:“我没听你的意见,险些误失大计。”然后亲自带兵援救洪都,与陈友谅展开鄱阳湖之战,一天交战数十次。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随侍身旁,忽然跃起大呼,催促朱元璋赶快转移到别的船上去。朱元璋仓促转移到另一小船上,还未坐定,飞炮便将他原来所乘御船击得粉碎,站在高处的陈友谅见御船被毁,大喜。而朱元璋所乘之船只进不退,汉军都大惊失色。当时湖中战斗相持了三日,未决胜负,刘基请求移军湖口以扼住汉军出口,在金木相克的
在制度建设方面,刘伯温参与了朱元璋登基仪式的筹备、南京城的修建、《大明律》的制定以及科举制度的恢复等重要工作。这些制度性建设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充分展现了刘伯温的治国才能。
不同的命运轨迹
尽管徐达和刘伯温都是朱元璋的重要辅佐,但他们的命运轨迹却有所不同。徐达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可靠,始终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最终得以善终。而刘伯温虽然智谋超群,但在权力斗争中处境复杂。他与李善长等淮西勋贵存在矛盾,最终选择半隐退,以避免更深的政治纷争。
这种不同的命运轨迹,反映了朱元璋对文臣武将的不同态度。武将如徐达,主要负责军事征服,功成后封赏优厚;而文臣如刘伯温,则需要在权力斗争中谨慎行事,以保全自身。这也体现了明朝初年政治生态的复杂性。
历史地位与评价
徐达和刘伯温都是明朝建立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徐达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明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则以其非凡的智谋和制度建设能力,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两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共同辅佐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曾多次将刘伯温比作“吾之子房”,足见其对刘伯温的倚重。而徐达则被朱元璋誉为“中山王”,死后追封三代为王,彰显了朱元璋对他的高度认可。两人在洪武年间的辉煌成就,不仅为他们赢得了显赫的封赏,更为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徐达和刘伯温的故事,展现了明朝开国时期文臣武将的风采。他们一个以武力征服,一个以智谋辅政,共同为明朝的建立和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他们的命运轨迹不同,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