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我控制感和自信心
提高自我控制感和自信心
自我控制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环境掌控程度的主观感受,它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本文将从控制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控制的主要对象以及如何提高自我控制感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并提供实用的提升方法。
控制感与心理健康
控制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环境掌控程度的主观感受,它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具体来说:
感觉可控:感到自信、安心、放松。包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他人的看法、态度和做法,事情的发展变化等都有一定的掌控感。
感觉有可能会失控:焦虑情绪及症状。如胸闷、头晕、头紧、头沉、心慌、呼吸短促、肩颈僵硬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以及回避、否认的态度和行为做法。例如,担心会犯错、失败,会被忽视、嘲笑、责骂,会生病、死亡等。
感觉正在失控:恐惧情绪及症状。如大脑空白、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颤抖、倦怠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以及逃避、抗拒、屈从的态度和行为做法。例如,对人恐惧、对视恐惧、惊恐发作、场所恐惧、物品恐惧等。
努力的监控:强迫症状。控制对象的具体化,思维、情感、行为、特定对象的症状等。反复思虑、检查、确认,控制思维、情感、行为以及表情、眼神、口水、衣着、物品的摆放等。
感觉无法再控制:抑郁情绪及症状。消极、悲观、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半途而废、后悔、憎恨、厌世、自残、自杀等。自杀是抑郁症患者获得自我控制感的最后一道行为应对方法。
感觉一切尽在掌控:躁狂症状。脱离客观现实的、频繁发生的、或者与抑郁症状交替发生的无所不能和优越感。
感觉会被控制:人格障碍症状。脱离客观现实、频繁的感觉会被他人欺骗、背叛或迫害,难以与人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与人交往充满疑虑,在交往中一点点的被忽视、否定就会引发强烈的被欺骗、背叛或迫害感,导致关系破裂。
感觉正在被控制:精神分裂症状。感觉被他人或者某种神秘力量所监视、控制或迫害,失去了自主感和自我控制感。并非是有被监视、控制和迫害感,就是精神分裂症,这类症状普通人偶尔也会有,频繁发生的才是精神分裂症。
人际矛盾、心理冲突、情感纠葛、失恋、伴侣出轨、第三者插足、身体生病、心理出问题、重要他人离世等,也会使人失去部分自我控制感,出现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或症状。
控制的主要对象
控制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观念、情绪感受、态度和行为做法、外在表现的监视和控制。包括自我认识、觉察和调整。
他人:包括孩子、伴侣、晚辈、长辈、下级、上级、客户以及陌生人。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他人的在意、尊重、理解、接纳、肯定、支持、欣赏、喜爱、配合、服从等,以满足自己情感或物质的需要,提升能力感、价值感、自尊心、优越感。例如,通过取悦他人,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或者坚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
事情:对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效率以及结果的控制。
提高自我控制感
提高自我控制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于自己:觉察思维、疏导情感、养成行为习惯。认识自己,看到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会用语言或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养成对自己有利的行为习惯。例如,当发生……的时候,就会有……的想法,有……的情绪感受,有……的态度和做法,有……的外在表现。然后,我可以……新的想法会带来新的情绪感受,新的态度和行为做法、外在表现。
对于他人:与人建立和维持关系,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关注、在意、尊重、理解、接纳、肯定、支持、欣赏、喜爱、配合……他人,满足他人的情感或物质需要,建立和维持平等、交互的人际关系。例如,思考他为何固执己见、拒绝自己?他为何要那样想和那样做?他需要我吗?他需要我为他做什么?他希望我为他做什么?我能够给予他什么?我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他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吗?我们是平等、交互的吗?
对于事情:面对和解决问题,积极的预设、努力的去做。如果对事情发展变化的预设比较积极,人做事情的积极性也就会比较高,通常也就会有比较好的效率和结果,反之亦然。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就是在学习如何认识、觉察、调整自己,以提高对自我的控制感;学习如何与他人(首先是心理咨询师)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以提高对他人和人际关系的控制感;学习如何面对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提高对事情的控制感。随着自我控制感的提高,自信心、安全感、能力感、价值感、自尊心、优越感等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焦虑、恐惧、强迫、抑郁、躁狂、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情绪或症状就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