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元稹: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
白居易和元稹: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
公元803年,长安城内,两个年轻人的相遇,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流传千古的友谊。这一年,白居易31岁,元稹25岁,两人同登科第,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相似的才华,共同的文学追求,让他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白居易曾这样形容他们的友谊:“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然而,命运往往喜欢考验真正的友谊。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上书请求严惩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个消息传到元稹耳中时,他正在通州(今四川达州)任职,自己也正身患重病。得知好友遭贬的消息,元稹震惊万分,写下了那首感人至深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元稹在病榻上听到白居易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与悲痛。这种感同身受的反应,正是他们深厚友谊的最好证明。
白居易被贬后,两人虽然天各一方,但始终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和诗歌唱和。白居易在《禁中夜作书与元九》中写道:“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窗灯欲灭时。”展现了他对元稹的深深思念,以至于在深夜时分还在反复修改写给元稹的信件。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命出使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一同游春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朋友,写下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巧的是,就在白居易写下这首诗的同一时刻,元稹在梁州也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到了白居易在游曲江、慈恩寺的情景。这种跨越时空的心灵感应,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随着时间的流逝,白居易和元稹都经历了官场的沉浮,但他们的友谊始终如一。白居易在《别元九后咏所怀》中写道:“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表达了对元稹的深切思念,认为失去了好友的长安,变得空荡荡的。
元稹去世后,白居易悲痛欲绝,写下了多首悼念诗。其中最著名的是《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这首诗写于元稹去世九年之后,白居易已经是一位70岁的老人。诗中“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一句,道出了对好友的无尽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文唱和,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更成为了后人理解唐代文人生活的重要资料。这段跨越了官场沉浮、疾病痛苦的友谊,以其真挚和持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