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示年龄的称谓
古代表示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或年龄段,常常用一些固定称谓来表示。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年龄阶段的划分,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称呼不同年龄段的人的。
童年时期的称谓
赤子:婴儿初生。如《孟子·离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弥月:满1个月。如柳永《中吕宫·送征衣》:“诞弥月,瑶图缵庆,玉叶腾芳。”
百晬:满100天。如程敏政《小女》:“弥月佳徵见一回,庆从百晬更相催。”
襁褓:不满1周岁。如黄庭坚《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周晬:满1周岁。如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孩提:2-3岁。如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垂髫、髫年、髫稚:3-4岁至8-9岁,泛指童年。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吾见髫年伙伴,日坐肆中。”宋濂《故茶陵贞母陈夫人谭氏墓志铭》:“髫稚之手,婉慧绝品。”
龆、龆年、龆岁、龀、龀年、龀岁、龆龀:7-8岁,童年。如《颜氏家训后序》:“如环龆年时,受小学于先君。”《列子·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白居易《欢儿戏》:“龆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总角:8-9岁至13-14岁,童年。如《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幼学:10岁,幼年入学时。如陆游《社日》:“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黄口、生小、少小、童稚:幼年。如《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少年时期的称谓
金钗年:女子12岁。如网文《少年自负凌云笔》:“逢金钗年,归京师。”
豆蔻:女子13-14岁。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志学、束发、结发:男子15岁。如曹植《武帝诔》:“年在志学,谋过老成。”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陈子昂《感遇》:“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黑发:少年。如颜真卿《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成年时期的称谓
加冠、弱冠:男子20岁,成年。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及笄、笄年:女子15岁,成年。如《儒林外史》第10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白居易《对酒示行简》:“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褵。”
碧玉、破瓜、二八:女子16岁。如孙绰《碧玉歌》:“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桃李年:女子20岁,青春时期。如萧衍《咏笔》:“昔闻兰蕙月,独是桃李年。”
花信年:女子24岁,青春时期。如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
而立、不惑、知命:分别为30岁、40岁、50岁。如《聊斋志异·长清僧》:“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陶渊明《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王勃《滕王阁序》:“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年时期的称谓
耳顺、花甲:60岁。如庾信《伯母李氏墓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计有功《唐诗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从心、古稀:70岁。如苏舜钦《杜公求退第一表》:“实以年近从心,体素多病。”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鲐背:90岁。如梅尧臣《元日》:“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鮐背。”
期颐:100岁。如陆游《初夏幽居》:“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人瑞:100岁以上。如白居易《祭微之文》:“生为国桢,出为人瑞。”
杖家、杖乡、杖国、杖朝:分别为50岁、60岁、70岁、80岁。如陈康祺《郎潜纪闻》:“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3卷:“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上官仪《代刘幽州请致仕表》:“钟漏已殚,齿历云暮,杖国之年斯及,夜行之惧载深。”赵翼《初用拐杖》:“我年届杖朝,卅载林下叟。”
艾、耆、耋、耄:分别为50岁、60岁、70-80岁、80-90岁。耆艾、耆年、耆老、耋老、耄耋:泛指老年。如《后汉书·范升传》:“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陆游《北望》:“耆年已死尽,童稚日夜长。”《三国志·吕蒙传》:“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公羊传·宣公》:“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下寿、中寿、上寿:分别为 60-79岁、80-99岁、100-120岁。如皇甫湜《伤独孤赋》:“颜冉不登下寿兮,无百里而愈尊。”《左传·殽之战》:“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初刻拍案惊奇》第24卷:“仇大姓夫妻俱登上寿,同日念佛而终。”
喜寿、米寿、白寿、茶寿:分别为77岁、88岁、99岁、108岁。草书“喜”看似七十七;“米”拆开如八十八;“白”为“百”上少一,即九十九;“茶”草头看似廿,下面可拆成八十八,相加得一百零八。如马萧萧题联:“米寿茶寿松柏寿,银婚金婚钻石婚。”
黄发、黄耇、皓首、白首:老年。如杜甫《玉台观》:“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仪礼·士冠礼》:“黄耇无疆,受天之庆。”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韦庄《与东吴生相遇》:“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桑榆、暮齿:晚年,暮年。如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庾信《哀江南赋序》:“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高寿、眉寿、遐龄:长寿,高龄。如《宋史·孝宗纪赞》:“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醒世恒言》:“君当致身高位,安享遐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