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红楼梦是中国的最后一首诗,自此之后再没有真正的诗了
易中天:红楼梦是中国的最后一首诗,自此之后再没有真正的诗了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相比于其他三部著作,将内容聚焦于男女情爱的《红楼梦》却招来了诸多非议。尽管如此,著名历史学家易中天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评价:《红楼梦》是中国的最后一首诗,自此之后再没有真正的诗了。
封建社会的浓缩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几人的爱情纠葛为依托,写尽了封建社会的众生百态。在清朝时期,农民背负沉重赋税,商人备受控制,百姓生活在压迫和管控之下。清朝政府的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使得专政统治达到顶峰。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志士即便不满,也不敢公然谈论清政府的相关话题,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
因此,曹雪芹将当时社会的丑陋浓缩到一众女子之间的情感小事中,试图让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堪。例如,王熙凤这个角色,她深受贾母喜爱,手握财政大权,但在贾母去世后,随着贾府的衰败,昔日的"凤姐"也成为了人人可以欺压的对象。这种个人经历的起伏变化,反映了整个贾府的荣辱兴衰,体现了封建社会见风使舵、殃及池鱼的不良风气。
最后一首真正意义的诗
《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皆有权有势,其间人们打交道的方式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生存法则。《红楼梦》中有不少宴席的刻画和描述,每逢大小事情发生,他们都会以此为借口宴请吃饭。而身为大户人家,在宴席上的言语交锋、互相试探更是极为精彩,让读者宛若置身其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切磋。
《红楼梦》看似整体脉络是贾府琐碎的生活,一行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但在其背后却是社会的人情冷漠、人间百态,与其说《红楼梦》写尽了清朝的社会现状,不如说,《红楼梦》向我们展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生活,而自此之后,能够如此真实刻画封建社会的小说也是几乎没有了。
不仅如此,《红楼梦》也很好地开启了我国文学的小说时代,也许正因如此,易中天才会将《红楼梦》称之为是中国的最后一首诗吧。《红楼梦》虽不是诗的题材,但是其中却有着诗一般的唯美意境,令人沉醉。除此之外,其所具备的现实映射意义,更让《红楼梦》像是时代的一首挽歌。
在故事走向的关键时刻,一首诗用简短的几句话就营造出了极其贴合故事情节的意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曹雪芹更是根据故事中每个人文化程度的不同,增添了不同层级的诗歌,这些都是与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当时的环境等等十分契合的。
正因为文中有着诗歌的点缀,才能够与故事形成呼应,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倘若没有了它们,《红楼梦》将会失去不少风华与精髓,于是,拥有了二者融合的《红楼梦》也就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佳作,被称为是四大名著,被后人奉为经典。
是作品,也是曹雪芹的人生
曹雪芹之所以创作《红楼梦》,与他的亲生经历也是有着一定的关系,曹雪芹出生时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和富二代。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经是康熙的奶妈,正是在孙氏的照料下,康熙得以日渐长大,宫中勾心斗角的氛围和环境,让年幼的康熙对孙氏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和信任。在孙氏的这层关系下,其儿子曹寅也得以和康熙结识。
自小,曹寅就与孙氏一同生活在宫中,成为了康熙很好的玩伴,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等到康熙长大成人,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帝之后,依然对曹寅保持了较深的信任,于是,在康熙的提拔下,曹寅也就从书童成为了御前侍卫。
之后更是一路高升,成为了江宁织造,身兼多职,手握当时政府的大部分财政大权,由此可见,康熙对曹寅是多么的信任。康熙这一关照就是五十八年,在这期间,曹家也是逐渐家大业大,成为了大户人家,实力雄厚,被当地人称为望族。
之后康熙去世,雍正当朝,曹家后人依旧担任了江宁织造,与皇室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曹雪芹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衣食无忧,是名副其实的富家子弟,但即便如此,曹雪芹并没有养成骄纵跋扈的恶习。
在曹雪芹尚且年轻的时候,他就对四书五经很是反感,但是却热爱其他书籍。因为曹家位高权重,自然有着很多外人看不着的珍贵藏书。曹雪芹则是利用这先天优势,将家中的藏书全部都看了个遍。但是好景不长,曹家的兴盛并没能维持太久。
雍正当朝不久之后,国库急需资金填充,在这种情况下,雍正自然将目光对准了已经捞了很多油水的曹家。于是,雍正毫不犹豫地拿曹家开刀,将曹雪芹的叔父以贪污等罪名抓进了监狱,随之而来的便是抄家。
此时的曹雪芹不过才13岁,无奈之下,曹家只好从南京搬到了北京生活。一夜之间,曹家没落,跌入了谷底。为了继续生存,曹雪芹也不得不开始自食其力,四处奔波。正是基于这样的亲身经历,曹雪芹在日后才得以描绘出《红楼梦》这样的著作。其间对于上层阶级豪奢生活的描述,以及最后的衰败,无一不透露着曹雪芹自己的影子,道出了他自己的人生结局。
奉为经典,褒贬不一
而很多读者在《红楼梦》中也是能够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因为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的个性都是极为突出的,有着截然不同的遭遇。虽然发生的年代不同,但个个却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曹雪芹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写出了整个时代的缩影。也许正因为读懂了曹雪芹,易中天才会给予《红楼梦》如此之高的评价吧。
在节目中,易中天不止一次讲解《红楼梦》,他也是多次表达过自己对于《红楼梦》的喜爱。相比于其他小说,《红楼们》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虽然贾府的一家之主为男性,但却也是空有其表。
真正的权力都是掌握在女性的手中,不仅如此,在与外界对接事情时,也都是由女性出面协调。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格外严重,女性的社会地位要远远低于男性。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却让众多女性脱离了男性的掌控,翻身当了主人,纷纷拥有了独立的意识和思想。而在易中天所描述的《红楼梦》中,他也将这种女性力量称为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力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力量逐渐被释放,渐渐地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平等的希望和意义。
古话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延续了数千年,无数英雄刻画中几乎都只有男性的身影,但是曹雪芹却打破了固有印象,笔下全然只描绘了一出女人的大戏。从这点来说,曹雪芹的思想可谓先进了数千年,狠狠打破了陈旧思想的桎梏,也代表了其对当下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反抗。
从古至今,有不少的学者相继都加入到了《红楼梦》的研究中,红学的队伍日益庞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如同易中天一样赞誉《红楼梦》,在《红楼梦》的忠实读者眼中,易中天的评价可谓是中肯至极。
当然,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只觉得易中天的话太过夸张。正所谓事物都有着两面性。这也许就是《红楼梦》作为经典所存在的意义,供后人不断地研究,即便每个人从中所体会到的情感不一样,褒贬不一。但是《红楼梦》所具备的现实意义以及考究意义却是不可否认的,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可以选择再读上一读。一本书只读上一次远远是不够的,如同鲁迅的书籍一般,年少时不懂鲁迅,长大后再读却已然是书中之人。《红楼梦》亦是如此,少年时只看懂了爱恨情仇,长大后再读,也许就能领悟其背后的世态炎凉,喜怒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