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新发现:IVUS如何识别钙化病变?
冠心病新发现:IVUS如何识别钙化病变?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最新研究表明,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钙化病变,从而指导治疗策略并改善患者预后。IVUS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腔内影像学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钙化的程度、位置及范围,为医生提供宝贵的诊断信息。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挑战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Coronary Arterial Calcification,CAC)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物,与炎症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据统计,约三分之一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存在中重度钙化病变。此外,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气污染物浓度、血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水平等因素也被证实与CAC的发生显著相关。
IVUS技术的原理与优势
IVUS技术通过将装有微型传感器的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利用超声波反射原理获取血管内腔的高清影像。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将一个顶端装有微型传感器的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并输送至病变部位(狭窄或闭塞处),传感器在病变部位产生的超声波被转换成影像,从而获得血管管壁的内膜至外膜的截面数据。由于该方法不需要造影剂去除血细胞的影响,所以无论患者的肾脏功能如何,都可以实时观察疾病状态。
相比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CAG),IVUS具有显著优势。CAG只能显示管腔的二维结构,且敏感度仅为48%,而IVUS对钙化的敏感度高达90%,特异度更是达到100%,分辨率可达100-200μm。此外,IVUS能够直接显示管腔及管壁各层的组织学结构,提供更全面的血管壁信息。
IVUS在钙化病变识别中的应用
IVUS在识别钙化病变时,能够将其分为内膜钙化、基底膜钙化和混合钙化三种类型。根据钙化病变累及血管腔的范围,还可将钙化病变分为Ⅰ~Ⅳ级:
- Ⅰ级:钙化范围<90°
- Ⅱ级:钙化范围为91°~180°
- Ⅲ级:钙化范围为181°~270°
- Ⅳ级:钙化范围≥271°
这种详细的分类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此外,基于组织的频谱射频信号分析建立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可将不同性质的病变标记为不同颜色,并对病变成分进行定量测量,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
IVUS技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IVUS导管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QYResearch调研显示,2023年全球外周血管内超声(IVUS)导管市场规模大约为2.64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6.26亿美元,2024-2030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4.0%。目前,飞利浦和波士顿科学是该领域的两大主要竞争者,其中飞利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未来,IVUS技术将继续朝着高精度、高清晰度、高智能化方向发展。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将日益增长,推动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升级。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增长动力,为IVUS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