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一高杰出校友张清杰:从县域高中到中科院院士的科研之路
西峡一高杰出校友张清杰:从县域高中到中科院院士的科研之路
张清杰,1958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西峡县,是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杰出校友。他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科技部“十一五”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总体专家组成员。张清杰教授在热电材料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国家和国际学术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成就
张清杰教授长期从事热电材料等特种功能无机非金属与复合材料的研究,在基础理论、制备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的贡献。他提出了磁性纳米复合热电材料的概念,发现热-电-磁协同效应,建立了热电材料电子/声子输运协同调控的新方法。同时,他还发明了热电材料快速非平衡制备新技术,解决了低温和中温系列重要热电材料长期不能快速低成本制备的重大技术难题。
在学术成果方面,张清杰教授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系统论文,其研究成果被Nature专题评论文章高度评价,认为“在提高热电性能的物理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重要创新是概念的原创性和方法的普适性,为后续可能取得的新发现指明了道路。”他还获得了多项重要奖项,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美国陶瓷协会“科学技术前沿奖”等。
科研贡献
作为热电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张清杰教授主持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他是两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和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多个重点科技项目。他提出的通过研究不同尺度下热电材料的电热协同输运规律,以及热电材料微结构的形成规律与控制原理,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的支持。
在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制备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体系的研究方面,他与团队成员合作,研制的P型和n型填充式CoSb3热电材料的最大性能优值ZT分别达到1.2(800K)和1.25(850K),P型Bi2Te3系热电材料的最大性能优值ZT达到1.35(300K),这些数据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教育背景与职业发展
张清杰教授的求学之路始于西峡一高,之后他考入河南科技大学,1982年本科毕业后,又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术生涯从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起步,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处处长、副校长等职务,2010年6月至2021年12月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201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社会影响
作为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教授积极推动学校发展,为学校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培养了8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同时,他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盛誉,1998年作为发展中国家学者首次获得国际玻璃协会Gottardi奖,为全世界华人赢得了荣誉。
张清杰教授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学术追求和科研能力,更展现了西峡一高培养优秀人才的实力。他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成就,为母校西峡一高增添了光彩,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