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孩子厌学背后的真相
双相情感障碍:孩子厌学背后的真相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导致孩子情绪波动大,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韩明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因双相情感障碍而无法正常上学,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才逐渐康复。家长和老师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为躁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可引起极端的情绪波动,包括情绪高涨(躁狂症或轻度狂躁症)和低落(抑郁症)。患者抑郁时,可能会感到悲伤或绝望,对大多数活动都没有兴趣或不能从中获得乐趣。当情绪转变为躁狂症或轻躁狂症时,可能会感到欣快、精力充沛或异常烦躁。
这种疾病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通常发生于青少年或20岁出头的青年人。其症状因人而异,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有所变化。尽管双相情感障碍是终生性疾病,但通过药物和心理咨询(心理疗法)可以控制情绪波动和其他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如何影响学业?
双相情感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还会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两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种疾病如何导致学生厌学。
案例一:韩明的故事
韩明13岁,是一名初一学生。他是独生子,每天玩手机、打游戏,日夜颠倒,不去上学。买东西大手大脚,想要什么都希望得到即时满足,否则就吵闹不休,父母有时候多说了几句,韩明就“爆炸”了,甚至和父母动手。
韩明每天早上在被窝里不知道是装睡,还是叫不起来,怎么都叫不起来,不愿意去上学。有时候明明答应了父母第二天去上学,事后又做不到,让父母非常无奈。而到了晚上总是非常亢奋,熬夜玩手机,父母忧心忡忡,担心儿子的身体和学业,劝说儿子少玩手机,早日恢复上学,但韩明要么对父母的苦口婆心置之不理,要么就暴躁地把父母推出房门。有时还会口若悬河,说自己不需要参加什么中考高考,不上大学今后也能很成功……面对儿子的“歪理”,父母虽然很头疼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
万般无奈之下,父母经多方了解后来到了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经过一系列的咨询和评估,韩明被诊断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案例二:丽丽的故事
丽丽高一,上课整天睡觉,不听课、不做作业,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不与人交往。据学校老师反馈,丽丽看不出是开心还是难过,神情木木的,课间也像一株植物一样蜷缩在窗边。每天都表现得特别困,虽然喝了很多咖啡和茶,但仍然不清醒的样子。
可有时候她又会突然兴致很高,大声唱歌、跳舞、开玩笑、打闹,很亢奋,而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她会突然画风一转很暴躁,砸东西、骂人吼叫。父母经常发现她深夜还在玩手机、打游戏、与网友聊天,不仅劝说无效,有时还会摔手机、摔门,第二天精神状态更差。从一开始勉强去学校在教室睡觉,到一周有1、2天不去上学,逐渐发展到每天不去上学。
父母很着急,但丽丽脾气大得“点火就着”,根本就劝不动她去上学。而且,她也觉得自己没问题,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在这种情况下,无奈的父母只好单方预约了时间过来心理咨询,看该怎样帮助孩子。经过一系列的咨询和评估,丽丽被诊断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如何诊断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通常包括体格检查、精神病学评估和情绪图等。治疗方案则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住院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等控制症状;心理治疗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识别和管理情绪波动。
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对于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建立对躁郁症的正确认识,学会理解孩子的不当行为背后是疾病,而不是故意为之。同时,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在孩子情绪不稳定时,避免正面冲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过度苛责,不给孩子施加太大压力。
学校和老师也应该提高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包括识别早期症状,提供心理辅导,以及在必要时与家长和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帮助学生重返校园生活。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通过药物、心理治疗和家庭支持,患者可以控制症状,重返校园生活。重要的是要及早识别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消除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歧视,为患者创造一个理解和支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