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买假毕业证被抓,求职者需警惕!
胡静买假毕业证被抓,求职者需警惕!
2012年7月,胡静在人才市场找工作时不小心丢失了大学毕业证。由于毕业证无法补办,且找工作时常需要使用,胡静在好友建议下决定办理一个假证。通过网络,她联系到了制假证的陈强,并约定以200元的价格成交。然而,在交易过程中,胡静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这一案例引发了对购买假毕业证行为性质的讨论。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明确指出,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只处罚伪造和明知贩卖两种行为。因此,胡静虽然购买了假学历,但并不构成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胡静可以免于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可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因此,胡静的行为虽不构成犯罪,但应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
胡静的案例并非个例。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一些人为了求职而选择购买假文凭。然而,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制作和贩卖假文凭的“学历工厂”。这些不法分子通过QQ群等渠道发布信息,明码标价出售从大专到重点大学的假文凭。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211大学文凭甚至标价1.8万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假文凭往往声称可以在学信网查询验证,但实际上,所谓的“学信网”往往是他们模仿建立的假网站。
更恶劣的是,一些不法分子还会通过植入病毒的方式,将受害者导向山寨网站,从而实施诈骗。例如,浙江宁波的刘先生就曾在网上购买假文凭,支付3000元定金后,又被诱骗支付了1.5万元余款和3万元的所谓“人身安全保证金”,最终发现被骗。
使用假文凭的后果远不止于此。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均负有缔约告知义务。如果劳动者通过提供虚假学历证明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该劳动合同将被视为无效。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仅得不到任何经济补偿和社会福利,还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随着国家征信系统的建立,使用假学历将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影响今后的金融贷款等事项。在一些国家,使用假文凭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购买和使用假文凭绝非小事,不仅可能导致失业,还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和信用污点。
那么,如何辨别学历的真伪呢?最权威的查询渠道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这是教育部指定的学历查询唯一网站。此外,也可以直接向学校查询,或到当地的人才服务中心进行鉴定。
面对就业压力,求职者应该通过合法途径提升自身能力,而不是寻求捷径。使用假文凭不仅违反法律,还违背了诚信原则,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用人单位也应该加强对求职者学历的审核,通过正规渠道验证学历信息,共同维护人才市场的公平和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