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紧张:事业单位员工如何应对欠薪?
地方财政紧张:事业单位员工如何应对欠薪?
欠薪潮席卷多地,事业单位员工陷入困境
“我已经七个月没有拿到工资了。”28岁的刘跃腾,一家城建国企员工,道出了当前许多体制内员工的心声。从2024年6月开始,他的单位就再未发放过一分钱工资。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在下班后推着三轮车卖烧烤,每天从凌晨四五点忙到深夜两点。
这不是个案。2023年以来,从公务员到国企职工,从教师到医护人员,欠薪问题在体制内蔓延。小红书上充斥着“体制内会拖欠工资吗”、“问下X省公务员,你们这个月的工资发了吗”等帖子,评论区上千条回复中,许多人反映被拖欠半年至一年工资,甚至影响了房贷车贷的偿还。
地方财政紧张,欠薪根源何在?
这轮欠薪潮的背后,是地方财政前所未有的紧张状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力行指出,当前财政压力持续增大的原因包括:
- 经济放缓和疫情冲击导致税收减少
- 房地产行业低迷,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下滑
-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攀升,还本付息压力加大
- 保民生、保工资等刚性支出持续增长
以土地财政为例,过去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但目前这一收入已降至疫情前的一半水平。同时,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也影响了政府的税收收入,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境。
政策应对:多管齐下缓解欠薪难题
面对严峻的欠薪问题,政府层面采取了多项措施:
法律层面:最高检发布依法惩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的典型案例,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612件617人,同比上升17.2%和16.9%。
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补充资金缺口。2024年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结构性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央地财政关系。专家建议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适当加强中央事权,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事业单位员工如何自救?
在政府积极应对的同时,事业单位员工也在探索自救之路:
法律途径:通过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等方式维护权益。例如,有员工在长沙通过仲裁途径追讨欠薪,获得当地监察委和仲裁委的支持。
提升技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有员工表示要“重视职业技能、自我提升和工作关系态度”。
寻找兼职:在主业之外寻找兼职机会,如授课、法律文书审核等,增加额外收入。
未来展望: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
要从根本上解决欠薪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探索房地产税、消费税改革等新税源,弥补土地财政衰减带来的缺口。
优化央地财政关系: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推进地方债务化解: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基础设施REITs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化解债务风险。
欠薪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在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员工也要提升自我能力,寻找多元收入来源,共同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