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到影祭: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
从“重”到影祭: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
中国祭祀文化的演变充满了神秘色彩,从先秦时期的“重”、“主”,再到后来的“尸”和现代的影祭,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等级观念的变化,还体现了人们对祖先敬仰方式的转变。为什么“尸”在汉代迅速消失?这种变迁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探索古人的祭祀世界,看看他们如何用不同的象征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尊重。
从“重”到影祭:祭祀方式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重”、“主”、“尸”和影祭是不同时期的重要祭祀形式,它们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
“重”是先秦时期贵族在丧礼中使用的一种长条形木牌,用于依托亡者魂魄。根据《礼记》记载:“重,主道也。”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重”的大小根据贵族的身份而定,士三尺,大夫五尺,诸侯七尺,天子九尺。这种制度化的丧礼用品,体现了当时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主”是祖先牌位,用于祭祀。先秦时期,神主为天子诸侯专用,不过汉代以后“主”仍维持宗庙核心地位,并扩大至士大夫、官僚阶层。民间有心效仿却怕僭越、违礼,西晋时有深谙礼乐制度的学者荀勖,将商周以来流传于皇室、士大夫的“主”改订其外观大小,发明“神板”,从此民间也有“神主”。不过后世制作“神板”,形制未统一,也有各式名称,如:祠板、祭板、神牌、位牌等,都是广义的神主。宋代以后,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偏爱日趋扁薄的神板。
“尸”是代替死者接受活祭的人。先秦时期,贵族必立“尸”以祭。《礼记·郊特牲》载:“尸,神象也”、《礼记·曾子问》对此有进一步解释:“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可知,“尸”以生者象神,且选为受祭者为亡者之孙,在祭祀现场扮成生者,以接受饮食献祭。不过与前述的“重”、“主”相比,“尸”很快地便于汉代消失。
“尸”的消失:一个时代的终结
“尸”在汉代的消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虽然学界对于其消失的具体原因尚无定论,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社会等级制度的变迁
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和平民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在这种制度下,“尸”作为贵族专用的祭祀形式,体现了贵族身份的尊贵。然而,随着汉代社会的变迁,等级制度逐渐松弛,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在这种背景下,“尸”这种过于形式化的祭祀方式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强调的孝道和礼仪对祭祀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主张祭祀应该注重内心的诚敬,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因此,“尸”这种过于注重形式的祭祀方式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 佛教的影响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其强调的轮回和因果报应观念对中国的祭祀文化产生了影响。佛教认为,祭祀应该注重内心的虔诚,而不是外在的形式。这种思想与儒家的主张相呼应,进一步推动了“尸”的消失。
影祭的兴起:祭祀文化的新篇章
“尸”在汉代消失后,取而代之的是“影祭”。影祭分为平面绘画和立体雕塑两种形式,即为后世流行的祖先画像(今日家中摆放之遗照)与雕像。这种新的祭祀方式更加注重祭祀者的内心感受,强调祭祀的根本在于诚敬。
影祭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人文精神。正如《礼记·祭统》所说:“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祭祀的本质在于祭祀者内心的诚敬,而不是外在的形式。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他们认为祭祀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福,而是为了自尽其心,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
祭祀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崇德报本
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强调崇德报本的原则。《礼记·祭法》指出,祭祀的对象应该是那些“有功烈于民”的祖先和自然物。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的感恩,对先祖的怀念,以及对社会贡献的重视。
- 诚敬为本
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强调诚敬为本的原则。《礼记·祭统》说:“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祭祀者必须具备忠信、敬诚等美德,即使是祭品比较微薄,也可用来拜祭神灵而获得赐福。
- 自求多福
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强调自求多福的思想。儒家认为,求福之道并非是向外求,而是君子修身立德,向内而求,“福由己”,“自求多福”。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以及对功利性宗教目的的否定。
综上所述,从“重”到影祭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强调崇德报本、诚敬为本和自求多福,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的感恩,对先祖的怀念,以及对社会贡献的重视。这种人文精神不仅在中国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