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与临床实践
中国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与临床实践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环节。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达2.45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在手术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情况日益普遍,这不仅增加了手术风险,还可能引发心血管并发症。因此,科学规范的血压管理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
根据《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2021)》,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高血压进一步分为1~3级:
- 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围手术期高血压则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间内,患者血压(SBP、DBP或平均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30%,或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标准
一般管理目标
对于基础血压正常的患者,术中血压应维持在90-140 mmHg/60-90 mmHg范围内。平均动脉压(MAP)应保持在65 mmHg以上,以确保器官灌注。
特殊人群管理
老年患者:65~79岁的老年人,血压目标值为<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 mmHg。8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目标值为<150/90 mmHg。
高血压患者:1、2级高血压(BP<180/ 110mmHg)的患者,麻醉危险性与一般患者相仿。3级高血压(BP≥180/110mmHg)的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建议延迟择期手术。
术中监测与处理
监测方式:常规采用无创血压监测,每3-5分钟测量一次。对于高危手术,推荐使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进行实时连续监测。
异常处理:
- 低血压(SBP<90或较基础值下降>20%):快速补液,使用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
- 高血压(SBP>180或DBP>110):加深麻醉,使用降压药如乌拉地尔、尼卡地平。
术前准备与评估
全面评估
- 病史评估:了解高血压病程、进展情况及靶器官受累情况。
- 手术风险评估:根据手术类型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手术。
- 药物评估: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及其效果。
延迟手术指征
- 对于血压≥180/110mmHg的患者,建议延迟择期手术,争取时间控制血压。
- 急诊手术患者可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控制性降压,调整血压至140/90mmHg左右。
术后血压管理
术后血压管理的目标是平稳过渡到正常生理状态。对于大多数患者,应维持血压在基础值的±30%以内。需要注意的是,术后低血压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降压过程应缓慢进行,避免过度降压。
结语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麻醉医生、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密切配合。虽然有指南和共识提供参考,但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血压管理目标应个体化制定。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充分了解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重要性,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测,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