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5中的人格障碍:定义、分类与治疗
DSM-5中的人格障碍:定义、分类与治疗
人格障碍是一类复杂的精神健康问题,涉及个体在思考、情感和行为模式上的持久性偏差。本文将深入探讨DSM-5中定义的人格障碍,包括其分类、特征、病因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心理现象。
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思考、情感和行为模式上存在持久性的偏差,这些偏差导致显著的痛苦、社交障碍和/或职业障碍。DSM-5将人格障碍分为10种类型,包括反社会型、回避型、边缘型、依赖型、表演型、自恋型、强迫型、偏执型、分裂样和分裂型。
人格五因素模型
所有的人格特质都可以被组织到被称为人格五因素模型的宽泛维度中。这五个宽泛的领域是具有包容性的;似乎没有任何人格特质在五因素模型之外。这甚至适用于你可能用来描述自己的特质。表1提供了该人格模型五个维度两极的示例特质。
DSM-5人格障碍
当人格特质导致显著的痛苦、社交障碍和/或职业障碍时,它们被视为人格障碍。DSM-5包括10种人格障碍,每一种都是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的集合。例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是敌对性和低尽责性特质的组合;边缘型人格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神经质障碍,包括情绪不稳定、脆弱、不堪重负、愤怒、抑郁和自我毁灭等特质。
有效性与治疗
对于大多数DSM-5人格障碍的具体病因,我们知之甚少。然而,研究表明,人格障碍的有效性在五因素模型的精确结构、童年前因、普遍性、整个生命周期的时间稳定性、与大脑结构的联系等方面都有令人信服的多变量行为遗传学支持。
人格障碍的治疗相对独特,因为它们通常是“自我协调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是例外,他们可能会因为高水平的神经质和情感痛苦而寻求帮助。目前,仅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制定了规范化和/或经验证的治疗方案。
结论
人格障碍是一类复杂的精神健康问题,涉及个体在思考、情感和行为模式上的持久性偏差。虽然人格障碍的治疗相对困难,但通过辩证行为疗法和心智化疗法等方法,仍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正在努力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作者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内容权威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