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暾和他的地震预警系统:宜宾地震中的“生命守护者”
王暾和他的地震预警系统:宜宾地震中的“生命守护者”
2019年6月17日晚上,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提前预警,让不少民众获得宝贵的逃生时间。这一系统通过电视、手机等途径发布预警信息,在网上引发强烈关注。
王暾与地震预警系统
王暾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地震预警系统的主导研发者。这位37岁的科学家,从浙江大学到中科院再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拥有中美两国双博士学位。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决定回国投身地震预警技术研究。
经过3年多的努力,王暾带领团队自主开发出软硬件一体化的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布设地震监测台网,监测地震纵波,利用无线电波和地震横波之间的速度差进行预警。据统计,该系统已经成功预警了80次破坏性地震,包括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等。
宜宾地震中的表现
在2019年6月17日的宜宾地震中,王暾的地震预警系统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提前10秒向宜宾发出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发出预警。预警信息通过电视、手机等多种渠道发布,覆盖了宜宾、乐山、成都等13个市州的79个区县,涉及200多所学校和101个社区。
根据估算,提前10秒钟预警,就能减少39%的人员伤亡,提前20秒预警,能减少63%的人员伤亡。这次预警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技术原理与应用现状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地震监测、预警信息分析和处理、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接收和应用。具体来说,在地震危险区域布设高密度的台网,监测地震,监测仪将监测到的地震动的关键信息发送至预警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预警中心发布预警信息,用户接收预警信息并进行避险和紧急处置。
目前,中国地震预警的传感器已经延伸到了中国大陆所有省市区,覆盖面积达到220万平方公里,覆盖中国地震地区人口的90%。预警系统实现了通过智能手机、广播电视、微博、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服务器等同步发布预警信息,使得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技术能力的国家。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预警信息发布的授权问题,目前自然灾害的预警只能由政府机构发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预警信息的传播范围。其次是预警系统的普及程度,虽然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地震区域,但如何将预警信息更广泛地传递给普通民众,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暾表示,下一步希望将地震预警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推广至全国公众手中。这需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将地震预警功能内置到更多电视和手机上;二是获得各地政府的授权发布预警信息;三是对公众进行地震预警系统的全面科普。
此外,预警系统也在不断升级改进。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正在研发多灾种预警技术,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内涝等灾害预警,并研究基于地下云图的地震预报技术。这些技术将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地震预警系统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在地震预警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正如王暾所说,预警技术只是防灾减灾的一部分,如何将预警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民众,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仍是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