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坦克--雌鹿 米-24
飞行坦克--雌鹿 米-24
米-24武装直升机,绰号“雌鹿”,是苏联米里设计局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研制的一款双发重型武装直升机。它不仅拥有强大的火力和优秀的飞行性能,还兼具运输能力,是冷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武装直升机之一。
研发历史
诞生背景:20世纪50年代,苏联米里设计局尝试给米-1、米-4直升机加装武器。60年代中期,美国将AH-1投入越南战场,米里认为苏联也应研制专用战斗直升机。
研制历程:1968年春,苏联政府下达研制任务,米里设计局提出两种方案,最终双发设计的V-24方案获胜。1968年8月,米里设计局全面展开V-24直升机的工程设计。1969年2月,苏联政府批准样机设计,9月19日,第1架原型机首飞。
生产历程:1970年,米-24A预生产型开始投产。1973年,米-24D投入生产。1976年,米-24V开始交付苏联空军。1981年至1989年,米-24P生产了约620架等。
携带武器
机炮:通常装备12.7mm机枪或30毫米双管机炮,如GSH-30K机炮,射速高,可对地面人员和轻装甲目标进行有效打击。
导弹:可携带9M17反坦克导弹、9K114“突击”(AT-6“螺旋”)反坦克导弹,还能挂载空对空导弹,如“针”式空对空导弹,具备一定的对空作战能力。
火箭弹:配备UB-6-57火箭发射器,可发射57mm火箭弹,也可挂载其他型号的火箭弹,如S-5、S-8系列火箭弹,用于大面积火力覆盖。
优势与劣势
优势
强大的火力:可配备30毫米双管机炮、9M17反坦克导弹、“针”式空对空导弹及多种火箭弹,能对地面装甲目标、有生力量和空中目标进行有效打击。
飞行性能较好:采用两台TV3-117涡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1434千瓦,动力强劲,最大飞行速度可达320公里/小时;5桨旋翼设计使其在同样升力下转速较低,有利于降低振动和噪音。
多用途能力:既可以进行火力支援、反坦克作战,还能运输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将攻击和运输功能集于一身,增强了作战的灵活性。
生存能力较强:座舱周围有装甲保护,可抵御重机枪射击;配备了红外干扰机、箔条/曳光弹投放器等自卫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敌方的防空武器。
经济可靠:TV3-117发动机具有经济性好、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耗油率低等特点,且米-24的部分部件与米-8、米-14通用,降低了维护成本和难度。
劣势
目标较大:米-24机身较大,容易被敌方发现和锁定,在面对便携式防空导弹等武器时,被击中的概率相对较高。
机动性不足:主旋翼直径减小、转速加快的设计虽提高了速度,但机动性有所损失,尤其是连续机动时容易掉高度。
航电系统相对落后:与现代先进武装直升机相比,其航电系统较为简单,缺乏先进的雷达、光电探测系统和数据链等,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态势感知和精确打击能力有限。
高原性能受限:在高原地区,由于空气稀薄等原因,米-24的发动机功率会下降,飞行性能受到影响,事故率相对较高。
生产数量
总产量约2300多架,据不同统计来源有所差异,其中米-24V在1976年至1986年期间,阿尔谢涅夫和罗斯托夫2个直升机厂大约生产了1000架;米-24P在1981年至1989年期间,大约生产了620架。
装备国家
包括俄罗斯、阿富汗、越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等超过58个国家和地区,如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国也曾装备使用米-24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