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00到1900:动物园如何助力大熊猫种群恢复?
从1100到1900:动物园如何助力大熊猫种群恢复?
2024年,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上传来: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约19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将其受威胁程度从“濒危”降为“易危”。这一重大成就背后,凝聚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动物园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中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国际合作:繁育计划硕果累累
自1972年第一对大熊猫抵达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以来,大熊猫就一直是全球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中国先后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了保护合作研究,成功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41胎68仔。
在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动物园,自1994年与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开展合作以来,共繁育大熊猫12胎21仔,创造了圈养大熊猫繁殖的最好成绩。而在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旅美大熊猫“伦伦”于2006、2008、2010、2013年共产下5胎7仔,其中2006年出生的大熊猫“美兰”已归国,并成为“地球一小时”全球形象大使。
科研支撑:打造世界级保护平台
2023年11月17日,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在成都正式揭牌。这一世界级平台整合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资源,聚集全国大熊猫科研优秀团队,致力于打造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的世界级平台。
研究中心设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牵头的学术委员会,并建设国家林草局大熊猫重点实验室。首期1.1亿元大熊猫保护研究基金已启动,用于支持野生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保护、圈养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科研课题。
保护成效:种群数量显著增长
截至2024年,全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已达757只,野外种群数量约为1900只。这一数字不仅突破了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易危”级别的1000只门槛,更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翻了近一番。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持续的科研攻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攻克了大熊猫发情难、受孕难等技术难题,通过优化配对方案提升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中国还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合作,已成功繁育幼仔43胎71只,为全球生态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展望:持续保护任重道远
尽管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野外种群仍面临诸多挑战。国家林业局的调查显示,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18个种群面临高度灭绝风险。
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已提上日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美国圣迭戈动物园等机构展开新一轮合作,重点聚焦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栖息地保护、野外种群监测等关键领域。同时,中方专家将加强对旅外大熊猫的健康监测,确保其在国外的生活质量。
大熊猫保护的成功经验,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宝贵借鉴。通过国际合作、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的有机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被誉为“中国式保护”的模式将在更多物种的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