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一:苏轼诗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趣味
方笑一:苏轼诗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趣味
2024年3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方笑一做客上海觉群诗社名家讲坛,以苏轼人生和创作的不同阶段为线索,与广大诗友探讨了苏轼诗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趣味。本次名家讲坛新增“名家对谈”版块,邀请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觉群诗社社长胡中行与方笑一教授就诗词创作展开对谈,并与现场诗友互动交流。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北宋】苏轼《别海南黎民表》
苏轼的一生
【元】 赵孟頫 苏东坡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北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一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出生直至21岁嘉祐二年中进士;第二阶段则涵盖了中进士至43岁乌台诗案的发生;第三阶段始于44岁抵达黄州,直至58岁离开定州;最后一个阶段始于58岁被贬至惠州,直至66岁在归途中于常州辞世。
方笑一教授指出,苏轼之所以能创作出众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实际上跟他由于政治生涯的起伏,而在各地辗转为官息息相关。同时,苏轼的诗作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风格转变。
早期特点
船上看山如走马,
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
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
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
孤帆南去如飞鸟。
——【北宋】苏轼《江上看山》
方教授以《江上看山》为例,深入剖析了苏轼早年诗歌的创作特色。他认为,当代人在欣赏七律时,审美偏好往往受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影响,然而苏轼的这首诗却呈现出独特的节奏感,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场景感,宛如现代的多机位摄像技术,巧妙融合了近景、远景和特写等,展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北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方教授进一步以《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为例,高度评价苏轼如何将“带着镣铐跳舞”的和诗创作转化为流传千古的绝妙佳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个体的经历和生命的成败都是短暂的一瞬间。苏轼的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偶然性、漂泊感和转瞬即逝感,构成了其作品永恒的价值。这种深刻的感悟,使得身处快节奏生活中的现代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从而引发强烈的共鸣感。
走向通透
东风未肯入东门,
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
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
故人不用赋《招魂》。
——【北宋】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随后,方笑一陆续解读了《初到黄州》《东坡八首》《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等苏轼在黄州时的作品。他指出,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洗礼之后,苏轼的思想与艺术境界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他的作品不再仅仅停留在悲观的层面,而是展现出一种更为豁达和通透的人生观。“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过往的一切如同春梦一般消散无踪,这与飞鸿雪泥表达的内涵相似,却并未停留在单纯的悲观中,他接着写道:“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在此时的苏轼眼中,江城的白酒和野老的一笑,这种日常生活的温馨足以抵挡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
真正豁达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北宋】苏轼《答径山琳长老》
远贬岭南和海南后,苏轼的诗作呈现真正豁达的人生境界。临终前两日,卧病在床的苏轼创作了《答径山琳长老》一诗,“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化用道家和佛家的典故表达了没有肉身就没有痛苦、超脱生死的人生境界。方笑一说,对于生死如何看待,是苏轼最后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这是生命最高的境界。
对谈环节
在讲座的最后,两位专家就唐宋诗词鉴赏与当代诗词创作等议题进行了对谈。两位专家都认为,学习任何一个诗人的作品,都要知人论世,要了解写作时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和心境,才能真正理解诗的内涵。
两位教授指出,公众对于苏轼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他的词作,而对他的诗歌关注较少。然而,苏轼的诗歌实际上与唐代诗人的作品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同样写庐山,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丰沛的感性想象,而苏轼则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表达,展现了更理性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这一差异恰恰也反映了唐诗和宋诗在创作风格上的重要区别。
二人还深入讨论了“李清照对苏东坡词的批评”这一话题。方教授认为,词这一文学形式自初便偏向于婉约,而苏轼则巧妙地借用词的载体,来展现其宏伟壮阔的意境和豪放豁达的胸襟。这种做法并非简单地重复诗歌的风貌,而是通过词的形式,表达出诗所表达不出的艺术效果。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视角来看,苏轼的这种创新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在文学批评的层面,我们也无需否认苏轼在某种程度上对词的传统写作规范有所破坏。
问答环节
讲座结束后,两位教授热心回答了诗友提问。以下是当日活动问答选登。
问:对于唐诗的感性和宋诗的理趣,能不能再举些例子让我们对比学习?
方笑一:比如同样写西湖,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诗句,其笔调是感性的。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是以一种高度凝练和概括的手法,展现了其优美的文辞。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诗人都是通过深思熟虑来创作诗歌的。因此,通过学习和吸收宋诗的精华,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技巧。
问:我在创作中发现,如果结合一些时代用语比如地铁或航天,诗词的感觉就缺少古韵。请教老师如何解决?
胡中行:尽管古代与现代相隔千载,在整个宇宙中却不过是一刹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这便是我们创作古诗的基础。然而,用古体诗的形式去表达现代重大题材,我以为是存在先天不足的。正如越剧有越剧的唱法,京剧有京剧的唱法,现代重大题材往往需要高昂的情感表达,而古体诗则偏向于含蓄,二者在风格上存在天然的冲突。若要紧随时代的步伐,现代诗和白话诗或许是更佳的选择。若是坚持写古体诗,则需要耐心,切勿追逐时髦。同时,我们也可以探索如何将古典的形式与现代用语相结合,例如有诗友将“手机”巧妙地称为“寸屏”,这种做法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体现了时代特征。这样的创新,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尝试。
颁发聘书
讲座开始前,上海觉群诗社社长胡中行向方笑一教授颁发了上海觉群诗社专家顾问团专家聘书。据胡社长介绍,名家讲坛的主讲人以上海觉群诗社专家顾问团成员为主,其中既有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的知名教授,也有来自中华诗词学会、上海诗词学会、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文史馆、《诗铎》编辑部、上海楹联学会等专业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