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助力高校科研平台腾飞
智慧图书馆助力高校科研平台腾飞
智慧图书馆作为高校科研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期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5G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智慧图书馆不仅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文献资源,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获取方式。这种新型科研服务模式极大促进了教学、科研的多元化发展,帮助科研平台更好地支持学科发展,提升了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与发展背景
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平台,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知识资源的场景化利用,为用户提供无缝连接的信息获取体验。
智慧图书馆在高校科研中的应用案例
以中山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大馆”)为例,其智慧图书馆建设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中大馆由广州校区南校园图书馆、北校园图书馆、东校园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和深圳校区图书馆组成,是中山大学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大馆配合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奋斗目标,持续进行信息化建设,使用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无缝连接、便利的分布式数字化网络系统,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以及图书资料通借通还。
中大馆自2017年开始全面引进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截至2023年6月,引进包括自助借还机、预约书柜、智能书架、自动分拣线、24小时还书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智能盘点车、RFID安全门禁、馆员工作站等RFID智能管理与服务设备150多台,RFID物联网、人脸识别、自助服务等技术和设备深度融入图书馆建设和日常管理,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体验更好的服务。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的成功引入与使用,开启了中大馆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为建设智慧图书馆打下牢固基础。
在读者服务方面,中大馆采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完成全馆在架书刊从“磁条”到“标签”的加工升级,实现了流通图书、报刊和特藏文献等纸质馆藏的统一RFID标签管理。馆内安设自助借还机、检索机等自助设备,馆外置以预约柜、24小时还书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将馆藏资源自馆内辐射至馆外,满足读者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使用图书馆、节省查阅馆藏资源时间和快速自助完成借还图书需求,同时配合闸机和安全门禁确认入馆读者身份,确保馆藏安全。
在业务管理方面,中大馆实现了图书盘点自动化管理,广泛应用于图书馆采购、典藏、分类等日常工作中,用智慧化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中大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馆藏相对稳定更有利于RFID技术在典藏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中大馆近年为配合学校学科发展,馆藏调整相对频繁,即便如此,中大馆仍利用部分相对稳定的馆藏进行小规模定位测试,并在2021年完成全馆馆藏资源盘点,最大程度厘清了现有馆藏状况,实时掌握书刊状态,为馆藏安全提供了极大保障,实现了对全馆馆藏的统一管理及合理调配。
在管理平台建设方面,中大馆致力于打通校内不同管理平台,搭建起三校区五校园互联互通的资源服务平台,为建设具备开放性和集成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打下基础,完成馆藏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公共资源、商业资源等多种数据的整合,实现馆内纸电资源一体化,和学校内部其他平台的信息共享。中大馆在深圳校区正式馆投入包括图书自动分拣与递送系统、读者识别系统、流通服务设备、RFID智能盘点设备等在内的一整套智能系统,增加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交流载体,确保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资源。
智慧图书馆对高校科研的支撑作用
智慧图书馆通过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服务和信息化平台,为高校科研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首先,智慧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化服务和移动图书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其次,智慧图书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的文献推送和知识发现服务,提高了科研效率。此外,智慧图书馆还通过虚拟参考咨询、学科服务和科研数据管理等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面向未来,智慧图书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新资源建设:在数字资源已成为主流的今天,高校图书馆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发掘新的资源。这不仅包括从出版商、数据库商手中购买资源,更需要建设自有特藏库、机构库、知识库,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
新基建:在国家新基建的背景下,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适配“四新”发展需求,将智慧图书馆打造成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的小基建,为“四新”建设提供数字底座。例如,打造软硬兼备的工具中心,为研究者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开发数据驱动的通用型平台,提供全流程的数据管理服务;建设协同融合的智慧科研设施,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新空间: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学习空间建设要回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除了要优化再造物理空间之外,还要从社会学的时空概念出发,将空间理解为一种互动环境,强调空间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例如,建设数字人文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等创新空间,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的场景和科研设施。
结语
智慧图书馆作为高校科研平台的重要支撑,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的变革,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十四五”期间,智慧图书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智慧图书馆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高校科研平台的腾飞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