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调查:低俗直播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
双11调查:低俗直播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
“双11”前夕,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和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开展直播带货消费体验调查,结果显示,在100个直播带货体验样本中,有33个涉嫌存在言行低俗等违法违规问题。这一数据令人震惊,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低俗直播正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低俗直播的“三俗”表现
低俗直播的内容形式多样,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炫富直播:一些主播通过展示豪车、名表、奢侈品等进行炫富。例如,某拥有近300万粉丝的主播推出“你这一身穿搭多少钱”系列视频,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场“炫富秀”。这种内容容易培养青少年的拜金主义和虚荣心。
低俗PK:在高额打赏的诱惑下,一些主播进行低俗惩罚游戏。比如有主播在“直播PK”时玩起低俗惩罚,要求对方女主播直播“睡裙冲凉”,打软色情“擦边球”。
祖安文化:一些主播在直播中使用粗俗语言,甚至与粉丝互骂。这种恶劣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模式产生负面影响。
审丑直播:通过怪异、低俗的形象吸引眼球。例如,疯狂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在带货时形象邋遢、表情狰狞,甚至做出不雅观的姿势。
低俗直播对青少年的危害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低俗直播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价值观扭曲:低俗直播传递的拜金、享乐主义价值观,容易让青少年产生“读书无用”“一夜成名”的错误认知。
学业受影响:低俗内容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导致厌学情绪。
身心健康受损:长期接触低俗信息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出现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模仿不良行为:青少年模仿能力强,容易模仿直播中的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模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为应对低俗直播的威胁,各大平台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然而,这一模式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模式切换非强制:许多平台允许用户选择忽略青少年模式,甚至无需登录即可浏览内容。
内容过于简单: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内容过于低龄化,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实际需求。
平台间缺乏联动:青少年可以在不同平台间切换,绕过单个平台的时间限制。
功能受限:青少年模式下,许多基础功能无法使用,影响用户体验。
如何破解低俗直播之困?
面对低俗直播的挑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全流程监管体系,包括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用户反馈、事后内容复盘等环节。
加强法律约束: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违规主播和平台进行严厉处罚。
提升平台责任:平台应优化内容审核机制,同时改进青少年模式,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
家庭与学校协同: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引导,培养健康上网习惯。
社会舆论监督:通过媒体曝光和公众监督,形成抵制低俗直播的社会氛围。
低俗直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孩子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