狻猊与貔貅: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与财富的象征
狻猊与貔貅: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与财富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狻猊和貔貅都是常见的神兽形象,它们不仅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本文将从形貌特征、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两种神兽的区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世界。
狻猊:和平之神
狻猊[suān ní]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其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喜欢烟火,常被用来装饰香炉脚部。传说中的狻猊,毛皮坚硬,刀剑不入,具有较高的神力,被人们视为和平之神,继而象征和平。
战国到西晋时期,《穆天子传》记载:“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又据《尔雅·释兽》记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对此,郭璞注释道:“即狮子也,出西域。”
貔貅:财富之神
貔貅[pí xiū]别称“辟邪、天禄、百解”,俗称“貔大虎”,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中,一种凶猛的瑞兽。貔貅与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五大瑞兽。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貔貅是有六只脚的猛兽。据《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记载:“貔貅的外貌形态像老虎,或者说像熊,毛色是灰白色的。貔貅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在古时,貔貅是分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民间人士认为,貔貅长着龙头、马身、麟脚,形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而且,这些人认为,貔貅嘴大、肚子大,十分贪吃乃至贪财,见钱就吃。不过,因为貔貅没有肛门,故而便有了招财聚宝、只进不出之功能。久而久之,从古至今,民间富商巨贾,均视貔貅为聚宝之神。
狻猊与貔貅的区别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狻猊和貔貅在形象特征上,以及象征意义上,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受此影响,人们在狻猊和貔貅信仰文化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同。更进一步来说,人们信仰的狻猊神兽,乃是和平的象征,且神力十足。而人们信仰的貔貅瑞兽,乃是财富的象征,能够带来好运。此外,还有一种说法——狻猊多是出现在我国的道教和民间传说中,而貔貅通常出现在中国佛教传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