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后如何保持良好心态?专家支招来调整
春节假期后如何保持良好心态?专家支招来调整
春节假期结束后,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不适应。这种现象被称为“节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宁表示,这些症状源于假期生活与日常工作间的巨大反差,导致身体和心理难以迅速适应。此外,假期中频繁摄入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容易引发消化不良,出现胃胀、胃痛、反酸等症状。作息不规律、熬夜等行为也会扰乱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胃酸分泌异常,进一步加重消化负担。
如何应对节后综合征?专家建议,轻微的节后综合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缓解。包括调整作息,确保每天按时起床、睡觉,让身体逐渐适应新的作息规律;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让肠胃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齐冬介绍,调节生物钟是关键,要确保生物钟的运行能够精确地匹配工作和休息的节奏。“让机体回归有节律的活动,是改善节后身体状况的首要任务。”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刘惠军说。
在睡眠方面,很多人放假期间,熬夜娱乐比较常见,再加上往返的旅途奔波,几天下来,生物钟被扰乱,睡眠就会变得紊乱,容易出现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的情况。北京安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王雪梅表示,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不规律的作息,包括熬夜、睡懒觉等,尽量让自己在同一时间段入睡和起床,建议在晚上11点前入睡;如果躺在床上半小时无法入睡,可以离开卧室做一些简单、相对枯燥的事情,当自己有困意时再回到卧室,睡前要避免在床上看手机等电子产品,可以尝试做一些冥想放松训练、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音频作品,让大脑放松下来。为了提高睡眠质量,也可以在白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在饮食上,节假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难免暴饮暴食、饮酒醉酒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胃肠负担加重,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胀、腹泻等情况。王雪梅建议,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规律饮食、均衡饮食,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于油腻或辛辣刺激性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适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粗细粮搭配;既要避免暴饮暴食,也要避免过度饥饿;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这些都有助于胃肠健康。
人体是一个整体,睡眠的好坏影响着胃肠的功能,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影响睡眠。王雪梅说,在节后恢复的过程中,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非常重要,适当休息后,胃肠道症状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为了能尽快适应节后的工作、生活节奏,早收心也是好做法。“可以通过减少娱乐活动,调整作息时间,清淡饮食,逐渐恢复正常的睡眠和饮食习惯。由于学生放假时间长一些,可以在开学前一周逐步恢复放假前的作息和节奏,上班族建议提前一两天做准备。”王雪梅说。
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节后的疲劳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还能提升注意力改善心情,释放日常工作中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是恢复体力和心智能力,改善睡眠和低落情绪,找回动力状态的良方。跑步、跳操、球类运动都在可选之列,集体运动效果更佳。
除了生理上的调整,心理上的调适也同样重要。很多人在假期结束后,会感到焦虑、郁闷、烦躁,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这主要是因为心理上的落差感,假期的兴奋与日常工作的平淡,假期的安稳与日常工作的严肃,都会让人产生落差;另一方面是身体上的不适感,无论是由放松的假期生活到紧张的工作状态,还是假期走亲访友的疲劳与回到工作岗位上的疲劳叠加,都会让身体产生不适,同时加重心理上的不良情绪。
“人的神经系统存在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的现象,假期长时间娱乐带来的高度兴奋,容易使人节后进入抑制状态。”刘惠军说,春节虽是家人团聚的时光,但也是家庭矛盾产生的时候,这容易导致节后的落寞郁闷。
如何尽快由兴奋热闹的假期状态转换到规律平稳的工作状态?调节情绪是关键。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怎么办?“节后两三天出现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是一种稳态被打破的表现,并非病态,需要给自己时间,让身心慢慢调整。大部分人经过几天的自我调节,都能够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如果这些焦虑、抑郁等症状持续存在,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王雪梅说。
刘惠军建议,可以尝试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多交流,分享假期趣闻,从别人的故事和自身的体验中找启发,既能使情绪从节后的低谷中迅速回升到常态,也能让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气氛更加轻松活泼。“心理暗示也是调整心态的好办法,多接收积极、乐观的信息,这样有助于提升自信和减轻焦虑感。”
从事法律工作的孙靖,春节假期后很快便回归到日常工作和生活节奏。“假期刚回来会有一些不适应,比如上班前几天更难集中注意力,容易变得焦虑、紧张,不过每天中午和同事们聊聊天是一个很好的调剂,能减轻高强度工作带来的不适感。同时,我还在认真规划新一年的工作目标,这样工作起来更有动力。”孙靖说。
收假后,很多人和孙靖一样,都会设定一些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小目标”。专家表示,设定“小目标”对走出假期后的情绪低谷,增强自身的信心和活力也具有重要作用。“目标实现的过程既可以释放多巴胺,促进愉悦感和欣快感的产生,激励我们更好实现目标,又可以促进大脑前额叶皮层更加高效地组织人的行为。这样假期后经过一段时间,人们就能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