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要点:实词含义推断七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要点:实词含义推断七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实词的准确翻译更是关键。本文将介绍七种实词含义推断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重要实词
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重要实词翻译准确,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理解准确,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实词含义推断七种方法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只有在平时尽可能多地积累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才能从容地应对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
1. 语境代入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句内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句外语境”指的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句子中的有些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有些则需要借助句外语境来推断,才能贯通上下文。语境代入推断法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中的“遂”,原本有“成功”“顺心、称意”“推荐或举荐”“养育”“副词,竟然”“连词,于是”等义项。根据原文语境“大兴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担任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认为自己历经艰难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来统领这里,(祖逖)心里很不高兴。又听说王敦与刘隗、刁协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发生)”可知,此处应是(祖逖)知道大业难以成功,感慨激愤而生。所以“遂”应解释为“成功”。
【即时训练】
1.(2020•北京卷)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 语境 |
---|---|
A.难必及韩、魏矣 | 难:难免 |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 |
B.而二子无喜志 | 志:心思 |
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 |
C.智伯不悛 | 悛:悔改 |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 | |
D.晋绝不祀 | 绝:灭亡 |
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
A 解析:语境是:让韩、魏两国的军队跟随晋国去攻打赵国,赵国灭亡之后,灾难必定殃及韩、魏两国。此处在阐述各国间的利害关系,以及赵国灭亡的后果。故此处的“难”应该是名词“灾难”。
2. 成语联想推断法
现代很多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中“诸将鲜能及者”,句中的“鲜”可以联想成语“鲜为人知”,判断出“鲜”的意思为“很少”。
【即时训练】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 联想相关的成语 |
---|---|
A.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 喻:明白、通晓 |
家喻户晓 | |
B.纠治贪浊不少贷 | 贷:宽恕 |
严惩不贷 | |
C.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 责:责罚 |
求全责备 | |
D.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 治:太平 |
长治久安 |
C 解析:成语“求全责备”中的“求”“责”都是“要求、索求”的意思,该成语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该句句意是:每索求一只蟋蟀,就会让数家破产。
3. 联系教材推断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如2021年全国乙卷中,“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的“矜”,可联系课文《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这两句中“矜”(怜悯)的意思,判断出此处“矜”的意思为“怜悯”。
【即时训练】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 联系教材中相关句子 |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 讽:劝告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B.咸私哂其矫饰焉 | 哂:讥笑 |
夫子何哂由也 | |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 遇:优待 |
不如因善遇之 | |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 务:致力 |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C 解析:A项,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标题中的“讽”,本意是“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讽”解释为“劝告”是正确的。B项,可联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何哂由也”的“哂”,“哂”解释为“讥笑”是正确的。C项,可联系《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遇”解释为“对待”。通常“厚遇”“善遇”解释为“优待”。故该项解释是错误的。D项,可联系《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务”解释为“致力、从事”是正确的。
4. 语法成分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文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因此,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2021年浙江卷中“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的“病”,其前为副词“尝”(曾经),其后为名词“景山”,所以“病”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当作动词理解,再根据句意,可推知“病”的意思为“批评,不满”。
【即时训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腰白玉之环 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B.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C.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坚硬的铠甲
D.不意乃在朝列 意:动词,料想
B 解析:在此句中,“奇”字前有主语“王筠”,后有宾语代词“其”,可确定“奇”在句中处于谓语位置,应是动词,意为“对……感到惊奇”。
5. 句式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不对应。
【即时训练】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B.变姓名,诡踪迹 诡:隐蔽
C.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赢:多余
D.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 蠹:损害
A 解析:“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两句为并列结构,句式相同,根据“镂”(雕刻)推断,“文”在此处应为动词,意为“装饰花纹”。
6. 字形分析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推知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生僻字,但“樯”偏旁为“木”,又与“橹”构成词语,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页”与人头有关,等等。记住一些常见偏旁及其含义,有利于快速推断词义。
【即时训练】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粜:卖粮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飨:犒劳
C.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建造
D.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刖:砍
C 解析:“造”的义符为“辶”,联系句中“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测与寓居处所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所以“造”意为“到、去”。
7. 通假猜想推断法
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无法解释时,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考虑,并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句中的“锡”若按照“金属”“锡杖”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由“锡宴”的搭配,可从通假角度考虑,并根据字形相近的特点推断“锡”同“赐”,意思是“赐予”。
【即时训练】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于兵甲,习于战攻 闲:同“娴”,熟习
B.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同“背”,违背
C.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 被:同“披”,穿着
D.奉命振南畿、河南饥 振:同“镇”,镇压
D 解析:振:同“赈”,赈济。联系句中“南畿、河南饥”可知,南畿、河南发生了饥荒,所以才会奉命赈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