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教育: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教育体系
古代印度教育: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教育体系
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的相同点。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都是世界人口大国,都是重视教育的国家。印度位于南亚大陆印度河流域,土壤肥沃,曾出现璀璨的文明。在强有力的农业发展之下,印度教育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教育体系。
印度教育最辉煌的时候,引得世界各国的人才前去求教,例如大唐的玄奘法师都曾西行学习。印度教育不仅发展了本土文化和宗教,更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盛世。印度教育在历史的洪流中集结了人民的劳动和智慧,为世界人民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宗教体系教育。
婆罗门教育
什么是婆罗门教育
婆罗门是印度第一大姓,也是印度第一阶级。“此阶级之人自认为是梵天的后裔,行祭祀,位居四姓最上位”。婆罗门是掌握古印度核心知识的统治阶级,主要的职能:
- 掌握神在人间的统治权;
- 为国家占卜祸福运势;
- 垄断《吠陀》文化,在印度社会享有最高地位。
婆罗门教育,是印度统治阶级对印度人民实行的宗教教育,按照教义为印度四个不同等级的人民,施行差异化教学的教育制度。婆罗门教义把印度人民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一个统一的姓氏。第一等级姓婆罗门,是掌管国家宗教和教育大权的僧侣和祭司,享有国家最高权力,拥有最优教育权。第二等级姓刹帝利,是掌管国家军事和行政的贵族,享有国家统治权,拥有学习知识的权力。第三等级姓吠舍,是古印度的平民阶级,拥有学习技能的权力。第四等级姓首陀罗,是古印度的贱民阶级,没有学习的权力。
婆罗门的教科书
婆罗门的教科书为《吠陀》,是传授学生探索法律和哲学的必学知识。《吠陀》由古老的梵文撰写,记录婆罗门僧人平时吟唱的赞美诗、朗诵的祈祷文和驱邪的咒语,是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吠陀》的学习者通过教师口口相传进行学习,学习过程只可背诵,不能誊抄。《吠陀》共有四部,分别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以第一部《梨俱吠陀》为主,后面三部基本为它的拓展和整理版。
《梨俱吠陀》是古印度最古老的诗歌集,相当于我国的《诗经》,成书时间为公元前1500年前后,大约收录了千首赞美诗。其内容讲述了作者所见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对它们的思考。首先,《梨俱吠陀》认为世界是由一个整体分解而出,所以世上的万物相对统一,密不可分,表达婆罗门教对世界的认知。其次,婆罗门僧人在诗歌中对世界的因果关系进行讨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中有果,因果不能分离。再者,婆罗门在诗歌中也对空间和时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它认为时间不是一条没有终点的直线,而是一个圆圈,时间是一种轮回,和空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循环的轮回圈。
教育目的
现代的印度主要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开创哈拉帕文明的本土居民,现今被冠以首陀罗的姓氏。一种是推翻哈拉帕文明的雅利安人,现在被冠以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的姓氏。信奉婆罗门教的雅利安人,为了更好维护和巩固种姓制度,需要在宗教和法律上强调不同姓氏之间存在不同的权力。教育就是用来区分姓氏,巩固种姓制度的一个环节。婆罗门教通过对不同等级的人民进行不同的教育,来控制不同阶层的人。
教育控制人民思想主要有三大好处。第一,只有统治阶级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使得被统治阶层没有能力进行反抗,从而维护政权。第二,如果教育的根基建立在人民权力的不平等上,可以使人民习惯不平等的宗教条规,并把人民洗脑成统治阶级希望的样子,从而达到思想控制。第三、分等级教学,可以强化统治阶级的权力。
教育方式
婆罗门的教育方式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由父亲充当教师的角色,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主要是帮助孩子学习和理解《吠陀》的含义。由于《吠陀》被规定不能被抄写下来,所以增加了教学的难道。学生只能跟着父亲一句一句的学习,不仅要文意相熟,还要字字背熟。一般这样的家庭教育需要10年左右才能完成一部《吠陀》经典的学习。众所周知,最重要的《吠陀》分为四部,这么算,家庭教学可能要持续几十年之久。
学校教育是从公元8世纪才在印度兴起,主要分为吠陀学校、图洛司学校和古儒学校。第一,吠陀学校俗称僧侣训练学校,不仅招收婆罗门学生,也招收刹帝利和吠舍的学生,也就是专门招收雅利安人的学校。由婆罗门的僧人担任教师,为国家培养官员和神职人员,主要是为统治阶级输送人才。第二,图洛司学校是国家筹办的免费学校,主要为农村的孩子进行教学。一所学校一般招收25名学生,提供免费教学和免费食宿,学习《吠陀》,为婆罗门统治农村输送人才。
第三,古儒学校是教师培训学校,主要学习《奥义书》,从小传授学生较难理解的哲学。课程设置也比前两种学校丰富,除了学习《吠陀》和《奥义书》,他们还学习历史、文法、数学、祭祀礼仪、伦理、礼节、天文、美术和武术等,主要为国家输送专业的教师人才。
除了以上三种学校教学,在奥义书流行时代,图洛司学校的学霸们又联合组成了学术教育中心,形成一种新型的高等教学,按照所授科目进行办学,分设森林学校、语法学习、法律学校、天文学校、逻辑学校、哲学学校等,成为共同研习,共同进步的学术专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出现,也证明古印度的教育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与婆罗门教育的不同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印度奴隶主的专权和欺压越发严重。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因此越发尖锐,第四等级首陀罗饥寒交迫、生存困难,连平民吠舍都遭受到普遍的剥削和欺压,于是爆发了反种姓制度运动。印度官职贵族刹帝利也加入了反抗阵营,力求打破婆罗门在国家各个方面的特权,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此时,冠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众生平等”的佛教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所以,印度国内开始盛行佛教,推崇佛教教育。大家希望通过实行教育民主化,削弱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区别于婆罗门教育只教育本阶层的学生,佛教教育在招生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佛教教学招生不看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种族姓氏,按照学生能力开展教学,甚至还为女性开设尼姑庵,为女性打开学习的大门。 佛教教育相较于婆罗门教育在招生上更有普及性,可以算得上“有教无类”。再者,佛教教育在教学地点上区别于婆罗门教育。佛教教学一般在寺庙中进行,一所学校可以容纳上千人。婆罗门教育就不同了,一般都在教师的家中上课,或是在教师家的附近找地方,就近教学。图洛司学校一年才招收25个学生,名副其实的小众教学。佛教教育相较于婆罗门教育更具广泛性。
教学内容
佛教教学允许百家争鸣。儿童时期,学生学习“先导十二章”开蒙,“七岁之后,学习五明大论”。五明也就是“曰声明”、“工巧明”、“医方明”、“曰因明”、“曰内明”五个科目。“曰声明”传授的是语音、语法和修辞的学问,“工巧明”学习工艺、数学、天文、音乐和美术的学问,“医方明”授以学生医学方面的课程,“曰因明”主讲伦理学,“曰内明”主讲宗教哲学。佛教教育也是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教师讲授,学生背诵。史书上记载,印度佛教老师们的教学要求:“师必博究精微,贯穷玄奥,示之大义,导以微言,提撕善诱,雕朽励薄”。
印度佛教教育也提倡家庭教育,不局限学生学习的场所,只要按照寺院的规定,长期为行乞的僧人提供饮食的人家,就会有僧人的上门教学,也就是中国的化缘。印度佛教教育风靡亚洲,在中国也享誉盛名,大唐的玄奘法师就是不远万里来到此时的印度求经和学习。寺庙的学术气氛浓郁,师生在此潜心钻研,能人辈出。大家除了研习佛经以外,还共同学习其他学科,不论是婆罗门教义还是佛教教义,不论是哲学知识还是医学学问,都可以寺庙讨论和学习。
古印度教育的启示
古印度教育的属性
首先,古印度教育具有阶级性。印度按照种族姓氏开展教育,为本国统治阶级培养有一定政权意识的人。学校的建立往往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表达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其次,古印度教育具有历史性。社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教育的目的、性质和内容都会发生转变,教育也是根据历史的发展而进行变革。再者,古印度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虽然,教育会根据历史和政权的变更而变化,但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具有传承和接续性质,这方面不会因为政权和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古印度学校教育的特征
首先,古印度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统治阶级是以学习宗教典章和礼仪为主,并不涉及社会生产劳动,只有平民和贱民才会从事劳动生产。其次,古印度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婆罗门教育完全是跟随教义,按照人的社会地位进行教学。再者,古印度学校教育具有等级性和宗教性。印度教学是宗教权威之上,一切都是为了加强等级制度观念和维护宗教统治思想。
总结
古印度的教育深受宗教的影响,不论是婆罗门教还是佛教,都充满在古印度教育的各个方面。古印度的教育不仅局限于宗教,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数学、医学、神话、文学和哲学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学习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来自欧洲、蒙古和中国。大批回国的留学生把印度文化传遍了世界,同时也将印度的教育体系传到了欧洲。十九世纪的英国,就按照印度的家庭教育方法,发展出了“导师制”,至今世界的各大高校都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古印度的教育可谓是影响深远。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