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精神的“嫁妆”
白求恩精神的“嫁妆”
在谢丽珍的家中,珍藏着一个墨绿色的盒子。盒子表面的皮革已有裂纹,打开盒子,一套手术器械静静躺在其中。这套看似普通的手术器械,承载着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白求恩的礼物
故事要从80多年前说起。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年仅15岁的王君萍毅然投笔从戎。凭借出色的文化程度,她被安排学习护理,并很快成长为冀中医院战地医疗所的护士班长。
1939年,白求恩率医疗队来到冀中医院。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医生,以非凡的医术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深深影响了王君萍。在一次紧急手术中,由于语言沟通不畅,王君萍递错了器械,白求恩气急之下冲她发了火。然而,当王君萍因过度劳累晕倒时,白求恩又不顾一切地抢救她。
这件事后,王君萍更加努力学习英语和医术。白求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特意送给她一盒手术器械,并语重心长地说:“我看你在外科领域很有发展前途,你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精神的传承
1981年,谢丽结婚前夕,母亲王君萍郑重地将那盒手术器械作为“嫁妆”送给她。母亲嘱咐道:“你一定要像白求恩大夫那样,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医术精益求精,对待病人像家人一样,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谢丽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她不顾个人安危,多次钻进狭长的废墟缝隙抢救群众。在原66军某部工作的她,始终以白求恩为榜样,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时代的呼唤
白求恩精神,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不仅在谢丽珍一家中传承,更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据统计,仅2018年就有81位医师荣获“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54所医院获得“人文爱心医院”称号。
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白求恩精神更显珍贵。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为了他人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正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说:“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个关于“嫁妆”的故事,不仅是谢丽珍一家的家族记忆,更是白求恩精神在中国传承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那些能够跨越时空、激励人心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