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乡村振兴:从田间到餐桌的新变化
成都乡村振兴:从田间到餐桌的新变化
2022年,成都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88.4亿元,同比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31元,同比增长39.7%,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1.78:1。这些数据背后,是成都乡村振兴战略的显著成效,尤其是“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深刻变革。
农业生产端的革新
在成都的田间地头,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成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彭州市,31.68万亩高标准农田已经建成,标准化灌溉沟渠延伸8383.6公里,农机总动力达到41.2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高达88.07%。这些变化让农户王大爷感慨:“今年收稻,是我们种田以来最轻松的一次。”
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样令人瞩目。成都聚焦“优绿特强新”,不断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成为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唯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在蒲江县铁牛村,一场关于未来乡村的实验正在进行。通过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生态种植法,铁牛村不仅提升了丑橘的品质,更为市场提供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供应链的效率至关重要。成都已建成大型综合批发市场2个、区域批发市场10个,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农产品流通网络。2020年,成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64.96亿元,同比增长49.74%。以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例,该市场不仅辐射整个西部地区,而且连接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销区,市场交易量的60%销往成都市外,交易量位列全国第二。
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为农产品保鲜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成都拥有3830个冷库,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初步建立了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
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长
2021年,成都乡村旅游收入达1459.47亿元,位居四川省最高。以新津区张河村为例,通过“互联网+共享农庄”模式,该村已接待游客入住参观8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超过31.5万元,年收入近60万元。
农民收入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除了务农增收,外出打工、在乡创业、盘活资源都成为增收的新途径。农产品增值空间不断拓展,农民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带动财产净收入快速增长。
城市居民的消费升级
在城市居民眼中,成都的乡村已经焕然一新。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体验丰富的乡村消费场景层出不穷。成都首批38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已经授牌,涵盖了特色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多种类型。
郫都区安龙村的盆景艺术、崇州道明竹艺村的竹编工艺、蒲江县的耙耙柑……这些特色农产品和文化体验深受城市居民喜爱。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自己在成都乡村的体验:“在这里,你可以喝茶品茗,遛弯儿散步看画展,体验乡村音乐会、民宿、餐厅,还能参观博物馆。这里的慢节奏生活,让人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
成都的乡村振兴实践,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优质农产品和休闲去处。这种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