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力推生死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新趋势
教育部力推生死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新趋势
近日,教育部在答复《关于新冠疫情后加强全社会生死教育的提案》时表示,将推动各地各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生死教育正式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提升国民心理素质和精神力量的重要举措。
什么是生死教育?简单来说,它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旨在通过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生死教育不仅涉及死亡的知识,更关注如何帮助人们正确面对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学会珍惜生命。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死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早在1959年,Herman Feifel就发表了第一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随后,美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死亡教育课程,至1973年,已有600所大学设有相关课程。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也相继效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相比之下,我国的生死教育起步较晚。由于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避讳,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生死教育。直到1991年,武汉大学教授段德智才首次开设“死亡哲学”选修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这一领域。目前,包括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20多所高校已开设相关课程。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是推动我国生死教育发展的重要学者。他从2006年起就在山东大学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程,2021年该课程被认定为通识核心课程。王云岭认为,生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让人们认识到死亡的价值,帮助人们反思人生,还能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通过生死教育,可以让人们理解死亡是自然界新陈代谢的方式,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必然过程。
生死教育的推广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据统计,王云岭的生死教育课程在慕课平台上线后,选课人数从最初的近7000人增长到每个学期10000-15000人。截至2022年,该课程线上平台学习人数累计超过30万,以青年学生居多。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许多用户分享了自己对生死教育的看法和体验。有人表示,通过学习生死教育,他们学会了坦然面对死亡,理解了生命的宝贵;有人认为,生死教育帮助他们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学会了珍惜当下;还有人提到,生死教育让他们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避免了利用有限的生命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生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会珍惜当下,还能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能够给予患者及其家属更多的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同时,它也有助于减少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能够更加平静地面对生命的终结,实现生命最后阶段的安宁和尊严。
教育部此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更为提升国民心理素质和精神力量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生死教育的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人们将更加理性地看待生命,更加从容地面对死亡,从而更好地珍惜当下,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