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第二课:如何制定恰当的定投目标?
定投第二课:如何制定恰当的定投目标?
指数基金定投是一种长期投资策略,通过定期投资来平滑市场波动,实现财富增值。然而,许多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目标设定不明确、收益预期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将从目标设定、时间规划、收益预期等方面,为您详细解析如何制定合理的指数基金定投目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以“红利ETF”为例,介绍了如何开启指数定投的第一步。文章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其中关于“估值如何看?”、“浮盈达到10%是否应该止盈?”、“浮亏20%是否应该继续定投?”等问题尤为热烈。结合这些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建立符合个人需求的指数定投目标。
一、明确且合理的目标
任何投资活动的开始,都应先明确目标。对于指数定投而言,这同样重要。一个明确且合理的目标需要包含时间长度、资金额度、预期收益率和收益总额等要素。所谓合理,是指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合理的回报。
1. 合理的收益预期
- 宽基指数基金:如上证50、沪深300等,通常能实现8-12%的年化收益率。如果采用“低估、定期不定额”策略,收益率可能达到10-15%。
- 行业指数基金:如消费、医疗等,预期收益率可能在12-18%之间,但波动性相对较大,适合有一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
指数定投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 企业利润:投资指数基金相当于投资了一揽子优质企业,这些企业每天都在创造收益。
- 估值回归:通过“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策略,在市场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获取额外收益。
小结:采用合理的定投策略,指数基金定投有望实现年化10-15%的复合收益率。
2. 合理的时间预期
指数定投需要长期规划,建议至少3-5年。指数基金属于股权资产,存在周期性波动。通过低估时定投、正常时持有、高估时止盈的策略,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从历史数据看,A股市场大约每7-8年出现一次大的波动周期,因此定投周期也应以此为参考。
小结:指数定投需要时间来匹配,3-5年的定投周期才能真正收获定投的果实。
二、目标的确定与分解
1. 目标确定
定投目标应根据个人情况(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来设定,常见的目标包括养老金计划、教育金计划等。
2. 目标分解
以养老金计划为例:
- 目标收益率:设定在10-12%,以跑赢通胀为基础。
- 定投周期:从现在开始至退休。
- 定投总额:每月定投2000元,持续20年,总计投入48万元。按照10-12%的年化收益率计算,20年后可获得约153万元的储备金,且这部分资金将继续以10-12%的收益率产生现金流(每年约15-18万元)。
- 持仓要求:选择安全可靠、长期稳定、波动合理的标的,如上证红利、沪深300等。可以采用分散投资策略,例如:红利ETF占40%,沪深300占30%,中证500低波占30%。
- 估值阈值:根据目标性质设定不同的估值标准。养老金计划应设定较低的买入阀值和较高的卖出阀值,以实现低持仓成本和较少的操作频率。
小结:制定定投计划时,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调整资金安排、标的选择、买卖阈值等要素。
三、目标的坚持与学习
1. 坚持定投纪律
市场波动是常态,但采用“低估+定期不定额”的策略可以有效应对。例如,红利指数在2015年出现大幅波动,但采用该策略的投资者可以在高估时暂停投资,在低估时加大投入。
2. 保持学习
市场瞬息万变,但投资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保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投资知识和技能,是实现长期投资目标的关键。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运动,也有助于实现长期投资目标。
小结:定投需要坚持纪律,保持学习,忘记市场波动,专注于长期目标。
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如年龄、财务状况、理财目标等),具体的理财策略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本文提供的只是一些宽泛的参考意见,建议读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