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布2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涵盖经济组织创新、资产资源盘活等多个方面
广东发布2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涵盖经济组织创新、资产资源盘活等多个方面
近期,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向全省各地征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300余个,并经多轮筛选,从中选出20个,经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后对外发布,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借鉴,积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探索经济组织创新
韶关市全域推开“强镇富村公司”
2023年以来,韶关市积极探索以强镇富村公司为主体,通过整合集聚资源、人才、项目、资金等,积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公司的改革、促进镇村和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截至今年11月,全市105家镇级强镇富村公司新增营业额6.67亿元,实现利润4334.26万元,分红给村集体576.22万元,解决就业人数4092人,支付农民薪酬1627.04万元,助力全市120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10万元,平均收入达36.14万元。预计今年底,全市有35家公司可达到国家统计局入库纳统上规上线企业标准,打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局面。
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
龙川县位于东江和韩江上游,全县经济组织数量共5974个,2022年全县3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为6128万元。针对村域广、经济底子薄、“造血”能力差等突出问题,龙川县对标学习浙江先进经验,实现24个镇全覆盖、因地制宜组建强村公司,签订订单总额达1633万元。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617.50万元,比2022年增长50%,村均收入达30.53万元,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
云浮市探索“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
2022年以来,云浮市聚焦破解村级集体“造血”能力不足这个关键制约,创新“党建引领、政府搭台、市场推动、村村参与、村企共赢、农民增收”工作思路,坚持“市场化、可持续、经营性、低风险”原则,探索“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对全市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全面统筹、全面兜底、全面保障,为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推动“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落实提供有力支撑。至2022年底,全市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从2021年的245个跃升至711个,占比达83.9%。2023年底全市847个行政村、125个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将全部达15万元以上。今年6月,云浮“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园”投融资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现代设施农业投融资模式和案例选编。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
海珠区创新“飞地”治理机制
2021年以来,广州市海珠区探索强化属地街道对辖区“飞地”经济社管理权,以联星联社为试点,通过“交易预审+绩效考核+党建融合+辐射带动”四大举措,有效破解农村集体“飞地”经济发展难题,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社员群众增收。2022年,海珠区农村集体总收入53.55亿元、农村集体总资产173.38亿元、社员人均分红4.65万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12%、21.6%、19.2%。
顺德区上华村开展村级工业园区改造
近年来,佛山市顺德区上华村因村制宜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探索新时代富民强村高质量发展之路,获得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兴旺成就奖”、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荣誉。2022年村集体收入约3200万元,人均分红1.1万元。
汕尾市“股票田”改革
近年来,为破解农村土地撂荒抛荒、农村土地小而散、流转慢、低质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老化等问题,汕尾市通过“以田易股”和折股量化的形式,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资本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农村撂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村集体、村民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新机制,构建农业企业“动”起来、农村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探索出一条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目前,汕尾市开展“股票田”改革共6852亩,每年度均可产生约380万元效益。在“股票田”改革的带动下,截至今年9月,全市农村承包地累计流转65.81%,集体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村集体占比98.61%。
中山市民众街道运用EOD模式
中山市民众街道通过完善空间布局、吸引多方参与、落实资金保障、拓展产业链条等多种方式,创新实施深中合作创新区启动区和万亩农田特色农业生态区EOD项目(以下简称“EOD”项目),创新EOD绿色生态开发模式,联动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资源三方力量,将生态价值与农业产业、文旅商贸、科创等相关联,实现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统筹平衡,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2022年,民众街道18个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总额4285.47万元,平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38.08万元。
阳东区亨垌村探索创办“土地信用中心”
近年来,阳江市阳东区亨垌村开展“土地信用中心”创办试点,积极探索“存贷耕地”新模式,将分散的耕地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管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切实解决零散耕种效率低难题,有效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2022年,亨垌村集体经济收入59.6万元,预计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6万元。
茂南区金塘村“盘地引企聚力”
近年来,茂名市茂南区金塘村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凝聚乡贤、村民等各方合力补齐发展短板,大力盘活村中闲置土地,引进南越文旅公司、协仁农业公司等强村企业,打造油城墟·簸箕巷特色商业街区、毛豆种植产业园、电子微型加工厂等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动局面。2023年,金塘村集体收入预计达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万元,两年内实现村集体、村民收入“双翻番”的目标。
端州区开展村集体土地过渡性开发
近年来,肇庆市端州区抢抓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的机遇,以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重要抓手,做实土地资源文章推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留(自)用地过渡性开发,把基础设施完备、土地开发进度较慢、潜在价值较高的集体经济组织留(自)用地,在不改变原土地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通过租赁方式按一定时限(一般不超过20年)进行过渡性开发利用,待片区预热、地价提升、开发条件成熟后,集体经济组织按约定收回土地,并按原土地远景规划用途实施开发建设,有效破解产业用地不足与集体土地闲置的矛盾。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万元。
金融赋能
肇庆市构建信用村“整村授信+”赋能集体经济发展
佛冈县龙塘村探索信用互助合作盘活闲散资金助推产业发展
激发经管团队活力
禅城区紫南村“乡村CEO”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五华县探索“产业村长”模式带动农户创业就业增收
电白区探索村集体经济收益与村级干部奖励待遇挂钩
多元化经营
濠江区推行五种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紫金县龙窝镇茶产业撬开“致富门”铺好“增收路”
龙门县山下村“三步走”做好红色教育兴村富民文章
阳春市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潮安区溪美村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村集体及村民增收致富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