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药物大PK:莨菪碱,“山、东”,有别!(上)
经典药物大PK:莨菪碱,“山、东”,有别!(上)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如何合理用药、健康生活,越来越成为大众关心和重视的话题。黄浦区政协科协界别委员、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兼药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石浩强,在新浪微博上设立的“石浩强教你合理用药”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粉丝已超137万,成为药师大V。
2022年5月6日开始,石浩强委员在“黄浦政协”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实话石说”专栏,旨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普及合理用药、健康生活的理念和方法。“实话石说”以每周一期的频率,于每周五的公众号内进行推送。
上一期我们关注了夹竹桃里的毒毛花苷K。本期我们来关注“东莨菪碱”和“山莨菪碱”的区别,推出第九十九期《经典药物大PK:莨菪碱,“山、东”,有别!(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笔者在急诊药房调剂时就碰到过这个问题,现在想来确实有些纠结,故以药理知识呈现出此文。
患者腹痛疑似胃部痉挛,医生处方“东莨菪碱”肌注。我问:“是不是搞错了,应该是“山莨菪碱”呀!”医生回复:“没错,这两个药是一样的,执行医嘱,不要耽误。”
那这两个经典的药物真的是一样的吗?“山”?“东”?傻傻地分不清楚……
托品烷类生物碱存在于茄科的许多不同植物中,因其抗胆碱能的特性而广为人知,其中山莨菪碱与东莨菪碱是临床上最为经典的两种解痉药物。
事实上,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是两种效果非常相似的常用药物,都可用于治疗胃痉挛、腹泻和恶心。它们通过阻断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化学物质发挥作用,而这种化学物质与肌肉的收缩休戚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药品的名字虽仅一字之差,但是药理作用却不尽相同,相类似又存在差异,需加以区分以避免混淆。
山莨菪碱
山莨菪碱,又名“654-1”,是我国首先从从茄科植物山莨菪中提取的天然的生物碱。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研究人员从植物“樟柳神”中分离得到编号为At-2的结晶,进而研究发现其有扩瞳作用,虽中枢作用弱于阿托品,但却与阿托品有类似的外周作用。根据其植物的来源,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山莨菪碱,并于1965年4月进入临床试用,这也就是“654-1”名称的由来。后来科学家们又人工合成了山莨菪碱的消旋体,也就是目前为临床上常用的“654-2”。
东莨菪碱
直到19世纪,东莨菪碱本身并没有被确定是一种单独的物质,仅仅以植物提取物的形式加以应用。东莨菪碱,最早在1880年由德国化学家阿尔贝特·拉登堡从茄科植物赛莨菪(Scopolia carniolica)中分离获得,为左旋体。
东莨菪碱的植物起源在茄科植物,如颠茄、天仙子、曼陀罗草等。在中药麻醉处方中主要药物为洋金花,事实上洋金花的主要成分就是东莨菪碱。它是一种与在颠茄中发现的阿托品在用途和化学结构上相类似的生物碱。东莨菪碱第一次作为药物使用是在20世纪初,主要用于麻醉。之后,东莨菪碱经常被用作晕车药和术后对抗恶心呕吐的止吐药。
下期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关注“东莨菪碱”和“山莨菪碱”的差异,请大家继续多多关注。您的合理用药需求,就是我们撰文的源动力!帮助他人,提升自我!
石浩强,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副主任药师。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理事;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药学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使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药学会科技传播专委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信用与能力评价专家库专家;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药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医疗质量与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者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协代表大会(科代会)代表;黄浦区科普志愿者协会理事长;黄浦区医学会药事质控专家组成员;黄浦区科协委员;黄浦区红十字会理事。《中国临床医师杂志》、《中国医刊》编委,《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审稿专家。
插图(原创):王芳漫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