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不仅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著称,更通过诗词歌赋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走向。本文将深入探讨《红楼梦》中的诗词如何与人物形象塑造相辅相成,展现作者曹雪芹的匠心独运。
判词中的隐喻艺术
在《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判词首次登场,宝玉在薄命司中所见的正副册中的诗词,便隐喻了大观园中女性的命运。
暗喻手法的运用
在这些判词中,大量运用了暗喻的手法,用意象指代人物。例如,“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将“晴雯”的名字中所蕴含的意象化为诗句,同时“彩云易散”一句也在暗示晴雯命途多舛,年轻早逝。又如“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后半句中藏有“湘云”二字,既承前半句“展眼吊斜晖”的英气,又描绘出流水远逝的伤感,不仅暗示湘云大方活泼,英气开朗,同时也暗示了她悲惨的命运,生命中美好的年华就如同天边流水,转瞬即逝。
拆字法的巧妙运用
除了将人物名字中的意象化为诗句进行暗喻,曹雪芹还在判词中运用了拆字的方式,从而点破人物命运。例如,“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中便使用了拆字法,将“桂”拆分成木与双土,再经过艺术加工,化为“两地生孤木”,指夏金桂嫁到薛家后折磨香菱,香菱最终还是香消玉殒在夏金桂的毒手之下。
人物所写诗词与性格塑造
《红楼梦》中的诗词除去判词,大部分皆是出自人物手中,其中海棠诗社的联诗与诗会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作者借书中人物之手,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诗词,不同角色在不同时期所写的诗词,也各有千秋,从诗词中亦能窥见人物形象与纷杂命运。
宝钗与黛玉的白海棠诗
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众姐妹同宝玉一起咏白海棠,其中钗黛之诗,又是出于众人之上。
宝钗写白海棠,首句“珍重芳姿昼掩门”便点出白海棠的高贵,脂砚斋评宝钗诗“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浓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表面上在赞赏白海棠极淡极雅,实际上则是以白海棠自比,写自己的清冷高贵,与为情所困的宝黛二人不同。宝钗的“冷”在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恰恰符合了她在怡红寿宴上抽到的花签判词——“任是无情也动人”。
而黛玉写白海棠则是另一种方式,首句“半卷湘帘半掩门”就与其他姐妹不同,先不写海棠,而是从看花的人入手。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化用了前人咏梅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不仅写出白海棠的优雅洁白,巧妙化用诗句也能体现出黛玉的才思敏捷。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虚敲旁比,写幽怨清冷景致,将白海棠的花瓣比作月窟仙人所缝的洁白衣袂,又比作秋闺怨女用来擦拭泪水的手帕,巧妙的比喻写出白海棠的洁白素雅,同时不脱落自己,同宝钗一样亦是以白海棠自比。
脂砚斋评宝钗和黛玉的白海棠诗“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虽是评诗,实际却也是在点评两人不同的性格,黛玉灵巧,宝钗沉稳,各有千秋。
湘云的白海棠诗
然而同是咏白海棠,湘云所写的白海棠,却又和其他姐妹都不同。湘云的“秋阴捧出何方雪”,脂砚斋评为“压倒群芳,在此一句”。“秋阴”点出时节,“捧”既是写出白海棠的珍贵,也与“何方雪”遥遥相对,明末有昆曲《一捧雪》,曲作中的一捧雪指的是玉杯,而湘云所写的一捧雪,在此处指的则是白海棠。“何方”表达了惊讶之意,更凸显出白海棠的优雅脱俗,整首诗格调大方优雅,不落俗套,和湘云自身的大气性格相称。
化用诗词与意象
《红楼梦》中很多处景色描写都化用了前人的诗词,在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宝玉在房门外寻找小红,“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前面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这一段形容中,曹雪芹正是化用了前人“隔花人远天涯近”的诗句,不仅写出了景致的层次感,也写出了小红的女儿情态和宝玉的少年心性。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也化用了前人的诗句: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得了不得。凤姐给刘姥姥插上了满头菊花的一幕,与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有异曲同工之妙。曹雪芹借古人名句意境,幻化出崭新的故事境界,活色生香,令人见之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