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松院士:如何打造优质稻,推动水稻育种进入新阶段?
胡培松院士:如何打造优质稻,推动水稻育种进入新阶段?
胡培松,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是一位水稻遗传育种与品质改良专家。自1991年以来,他已在稻田间辛勤耕耘三十余载,始终致力于籼稻品质遗传改良的创新研究。他成功挖掘并创制了多个重要的稻米品质改良骨干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应用于育种实践;同时,他还创建了水稻品质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将育种效率提高了4到5倍。截至目前,他已育成60多个优质专用水稻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7亿亩,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第一完成人,他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我国籼稻品质改良作出了重要贡献。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主粮品种,是名副其实的“粮安基石”。我国水稻总产量更是连续十多年保持在两千亿公斤以上。在解决了产量问题之后,培育高产优质的水稻已成为未来水稻育种的主攻方向。那么,什么样的水稻才算优质水稻?如何利用前沿科技推动我国水稻育种进入全新阶段?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超级稻育种概念,旨在将水稻产量提升至新的水平。但由于种质资源的局限,这一目标未能实现,日本转而专注于优良食味品质改良,成功创制出了“越光”等优质稻米品种。“越光”大米自上世纪50年代育成以来,至今仍是日本第一大水稻品种,覆盖日本35%的水稻种植面积。目前,日本商品化的稻米品种已达250多个,排名前五位的水稻品种贡献了60%以上的产量。
在功能性稻米的研究及其产业化方面,国外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例如,日本针对特定疾病人群,开发了低谷蛋白米、花粉症减敏稻米、糖尿病改善米、矿物质强化米、高维生素米等。印度则培育出了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水稻品种ISM的改良变种,该品种除了具有高产、抗白叶枯病等优良性状外,其血糖生成指数仅为50.99,远低于普通精白米饭的83。
这些国际经验表明,优质稻米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感和外观,还应具有特定的功能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我国在水稻育种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需不断努力,以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多功能的水稻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