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注意啦!享受好睡眠,就是给孩子的心理健康“上保险”
父母们注意啦!享受好睡眠,就是给孩子的心理健康“上保险”
在18岁之前,孩子们的睡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他们的心理健康又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呢?为了探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奥本大学的几位学者进行了一项长达9年的追踪研究。
奥本大学的研究
2009年,奥本大学的研究团队邀请了200名9岁儿童及其父母参与实验。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为每个孩子佩戴了腕式动态记录仪,连续七个晚上监测他们的睡眠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从入睡到清醒之间的时长(即睡眠时间)、入睡到清醒期间实际处于睡眠状态的比例(即睡眠效率),以及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在不同夜间的波动情况(即睡眠规律)。
除了对孩子的睡眠进行监测,研究人员还让家长们填写了一份包含280个评测项的儿童性格量表。借助这份量表,他们能够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判断他们是否存在攻击性、对抗性、冲动、破坏规则、多动等外化行为问题,以及焦虑、抑郁、社交退缩、身体不适等内化心理问题。
在第一次实验结束后,这200个受邀请的家庭分别在孩子10岁、11岁、17和18岁时再次回到实验室,重复相同的睡眠监测和心理评估。经过近10年的跟踪研究,研究人员有了一些重要发现:
第一,从9岁到18岁,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每年大约减少6分钟,累计下来减少了近一个小时。尽管儿童对睡眠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这是睡眠发展的自然趋势,但需要留意的是,18岁的青少年每晚平均睡眠时间仅为6.5小时,远远低于权威机构所建议的、能让孩子保持身心健康的7至9小时睡眠时间标准。
显然,青少年虽然拥有更多的生活自主权,但他们往往难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另外,繁重的学业负担或者沉迷手机等不良习惯,也可能会进一步压缩孩子的睡眠时间。
第二,从童年后期到青春期,孩子们的睡眠效率逐渐提高。这表明,年龄越大,孩子的睡眠愈安稳。一方面,像噩梦这类影响睡眠质量的问题,通常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减少;另一方面,青少年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卧室,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睡眠环境,进而提升了睡眠质量;此外,作为一种内在的补偿机制,随着睡眠需求的减少,睡眠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第三,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睡眠规律性逐渐下降。到18岁时,青少年睡眠时间的平均波动幅度约为18分钟,而9岁时仅为10分钟。这说明,孩子年龄越大,他们的就寝时间就越不稳定。这种不规律性可能与社会生活节奏与个人自由时间本身的波动有关。比如,在上学期间,孩子们常常因为要完成作业而推迟睡觉时间,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玩手机而进一步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
最后,综合分析五波睡眠数据和心理健康评估结果,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在童年时期睡眠时间更长、睡眠质量更好且睡眠较规律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往往拥有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孩子童年时期的睡眠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康水平。
助力孩子保持健康睡眠
尽管压力、亲子关系、养育方式等睡眠之外的诸多因素,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奥本大学的这项研究表明,父母关注孩子的睡眠情况,并努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提升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父母应当积极助力孩子获得充足的睡眠。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需达到10小时,初中生需达到9小时,高中生需达到8小时。与此同时,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也给出建议,学前儿童(3-5岁)每天应保证10至13小时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6-13岁)每天需保持9至11小时的睡眠,青少年(14-17岁)则要维持8至10小时的睡眠时长。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对于孩子们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就拿7岁的小学生举例,A同学每天睡足9小时,清晨醒来后神清气爽,即便是一整天的学习也不会让他感到过于疲惫。而B同学则每天需要10小时的睡眠,如果只睡9小时,他就会出现起床困难、精神萎靡以及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因此,父母最好根据不同孩子的实际表现和状态来安排他们的作息,这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其次,父母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助力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父母应尽量让孩子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时间安排也不要有太大的变动。例如,可以规定孩子每晚8点半开始洗漱,9点准时上床休息,早上7点按时起床。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从而更轻松地进入睡眠状态。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要确保孩子的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物品来减少外界干扰。同时,为孩子挑选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以及柔软的床上用品,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而且,父母不妨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布置卧室和寝具,这能让他们睡得更安稳些。
减少睡前刺激:在睡前1-2小时内,避免让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等。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质量。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在睡前阅读一本纸质书,或者听一些轻柔的音乐来放松身心。同样,父母也要注意避免让孩子在睡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含咖啡因的饮料或高糖食物,这些食物会干扰孩子的正常睡眠。
建立温馨的睡前仪式:一套简单而固定的睡前仪式,能够帮助孩子的大脑形成睡眠的信号。例如,每天晚上睡觉前,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者与孩子进行一些轻松的亲子互动,像轻柔的按摩、愉快的聊天等,让孩子在温暖、舒适的氛围中慢慢进入梦乡。
鼓励适量运动:让孩子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时间不要安排在临近睡觉前。运动能够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进而提升睡眠质量。比如,可以让孩子在放学后,进行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户外运动,像跑步、跳绳、踢毽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关注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的情绪好坏会对睡眠产生影响。父母要时刻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缓解心理压力,让孩子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睡眠。另外,父母还应定期与孩子交流他们的睡眠感受,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入睡困难、频繁做噩梦等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总而言之,童年时期的睡眠不仅关乎孩子的身体发育,更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奥本大学的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质量以及规律的作息,能够为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父母,关注孩子的睡眠习惯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作息规律,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通过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睡前刺激等方式,父母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睡眠质量。
同时,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情绪变化,及时调整睡眠安排,也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睡眠不仅是身体恢复的过程,更是心理调节的重要环节。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重视孩子的睡眠,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