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问题: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的转变
生命的起源问题: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的转变
生命的起源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科学之谜。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的薛定谔在其著作《生命是什么》中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从环境中抽取有序,来维持系统的组织和运行,往外界排放更多的熵(无序)。
生物学将生命定义为一种可以繁殖、可以遗传和变异、存在新陈代谢的半封闭物质系统。既然生命只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系统,那么它们其实和非生命物质并没有本质区别。现在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生命最早是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问题是,它是怎么转化的呢?一般认为生命三要素中先出现新陈代谢,有了新陈代谢复制才有意义,然后才是遗传和变异。
氨基酸从哪里来
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有脂类物质、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基础的有机化合物。46亿年前地球刚诞生时,到处是岩浆,地表温度非常高,这种环境下肯定不可能存在这些物质。随后地球温度下降,出现海洋,这些物质会不会自然地产生呢?
20世纪50年代,当时还在读博士的米勒在一个封闭的实验系统里放入一些无机物,通入模拟的原始地球大气,利用电极放电模拟闪电。经过一周的实验后,他发现实验装置里有10%-15%的碳变成了有机化合物,其中2%是氨基酸。这个实验证明在原始的大气环境下,可以自然地产生像氨基酸等简单的有机物。这个实验就是我们中学都学过的米勒实验。
酶和RNA——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们现在知道自然环境下,生成氨基酸、脂肪酸、糖类和嘌呤(DNA中的A和G都是嘌呤)都是很容易的。但是嘧啶(DNA里面的T和C都是嘧啶)、核苷酸、核糖以及长链脂肪酸很难自然形成。
假设这些物质都已经具备,还有另外一个问题,DNA、RNA复制需要酶(一种蛋白质,是生物反应的催化剂)。但是制作酶又需要DNA、RNA。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根通过计算发现,没有酶的帮助,自然环境下RNA或者DNA大概只能自发生成100个核苷酸的链条,也就是只能编码30多个氨基酸(3个核苷酸对应1个氨基酸)。但是酶一般有几百到一千个氨基酸,没有酶的催化作用,RNA、DNA复制出错率会非常高,以至于根本无法正确复制自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艾根和舒斯特于1979年提出了超循环理论。超循环是一组常微分方程,见下图(如果现在手机背景色是黑色,会看不太清,请点击一下图片)。
超循环反应示意图
这张图中每个点,比如I1、I2都是一种化合物,每个小圆圈代表它们可以自己复制自身。I1指向I2,I2指向I3这些箭头的意思是:I1也可以作为原料生成I2,以此类推。转一圈I5又可以作为原料生成I1。这个大的循环叫做超循环。在这种循环的增强作用下,是有可能生成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比如长链条RNA、DNA。
自私的反应
不过这个理论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反对者认为根据博弈理论,这种反应能长期维持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大循环中的各个反应是诚实的合作者,而这种状态会被自私的反应所破坏。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
假如中日韩合作生产一种工业芯片。三国中,只有日本能生产必须的原料,日本必须无偿地把原料输送给韩国。三个国家中,只有韩国能利用日本提供的原料来生产芯片,生产出来的芯片必须无偿地给中国。只有中国有加工厂能把芯片加工成电子产品。中国加工出来的电子产品也要无偿地给予日本。而日本必须利用这些电子产品才能生产更多的原料。超循环就类似于这样的合作。如果合作顺利,这是多家共赢的。但是如果整个循环中有一个环节的化学反应变得很自私,比如日本把原料无偿地给了韩国,如果韩国不选择生产芯片再无偿给中国,而是选择卖给美国。那么整个循环链条就断了。日本生产原料无偿给韩国对自己没有实际利益,所以慢慢地愿意无偿输送原料给韩国的企业就倒闭了。剩下的企业会选择让原料自己低效的复制自身。
所以因为存在自私的化学反应,无私的化学反应一定会被自然选择淘汰。这有点类似于生物的进化,只不过这是在非生命的层次的自然选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提出这种超循环反应必须是封闭的。在自然海洋中,超循环反应是开放式的,很容易被自私反应破坏。但是假如超循环反应是封闭式的话,就解决了上述的问题。假如中日韩必须只能沿着上述的路线贸易,且不允许与第四国贸易。那么为了得到更多商品,它们自然不会做出背叛行为。
那什么情况下超循环反应是封闭的呢?如果这些物质都被某种脂类油膜包裹着,那么它们不可能跟其他外界物质进行交换。只有大家无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如果某个反应变异成自私的反应,这样对整个小液滴整体是不利的,它们会很快被其他小液滴淘汰。这有点类似人体,每个细胞必须无私合作才能使得整个人体变得更成功,如果某个细胞变异成自私的细胞,拼命复制自己(也就是癌变),那么作为整体的人会很快被淘汰掉。所以封闭环境是必须的。
双层磷脂在自然环境下就能形成小液滴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物质是不能凭空产生的,没有物质交换,小液滴里的化学反应也不能持续进行。所以科学家认为原始的小液滴必须是封闭并且允许物质交换的。其实生物细胞就是这样的,我们身体里的细胞虽然是封闭的,但是有嵌套在细胞膜间的离子通道和跨膜蛋白负责和外界交换物质。
但是原始小液滴没有复杂的蛋白质,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科学家认为原始的细胞应该是一种浮在水表面的小液滴,它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和海洋有一个漏口,小液滴可以从漏口和外界交换物质,但是大部分化学反应产物还在小液滴里。
绿色的是跨膜蛋白蓝色的是离子通道,高中生物都学过这些
拉斯穆森有一个论文《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的转变》,探讨了这一过程,论文篇幅不长图中节选了第一页。
《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的转变》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
但是,这些超循环反应具体是一些什么反应呢?
为了解开上述这个谜题,麻省理工大学每年会举办一届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每年麻省理工大学提供参数队伍一份DNA样本,各小组须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体系,以实现真实生物可以“运行”的生物工程系统,也就是这个竞赛的标题,遗传工程机器。这个竞赛最近两年高中组冠军都是来自深圳的中学。本科组前年季军是深圳大学。研究生及以上组2013年,中山大学拿到过季军。
这个比赛有什么意义呢?其实生命的起源肯定是从非生命物质转化成生命物质的。如果我们真的能破解这种转化的来龙去脉,我们人类就可以自己设计新的生命形式,用非生命物质工业化生产能够自我复制的生物机器人。这将会为医学和材料学等领域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