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整合:汽车国家队重组背后的深层逻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整合:汽车国家队重组背后的深层逻辑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5764405183/323247767

2025年2月9日,东风汽车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母公司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可能导致间接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国内三家汽车央企分别为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以及隶属于兵装集团的长安汽车,此消息被视作酝酿多时的汽车央企整合即将启动的前哨。

在国资委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背景下,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的合并重组,成为2025年汽车行业最受关注的标志性事件。

当然,此次整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整体合并”,而是聚焦新能源、智能化等关键领域的专业化深度协同,这一模式既能避免全面合并带来的管理冗余,又能精准释放双方在细分领域的优势资源。

整合逻辑:技术、供应链、资源、渠道多方位“共享”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化技术迭代加速。

2024年,我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2289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053万辆,渗透率达到46%;商用车销量387万辆,新能源商用车销量53万辆,渗透率达到18%,新能源正在进一步冲击市场。

与此同时,智能驾驶也在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不断取得突破。例如乘用车领域的百度Apollo,小鹏、问界等企业在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路径规划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在物流与商用车领域,京东的无人配送车和菜鸟的智慧物流系统在实际运营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的合并可谓是“互补大增”。长安在乘用车电动化平台和智能座舱技术上已建立市场认可度,而东风在商用车和氢能领域的布局则为其补足了技术短板。

两者的合作可有效避免重复研发,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共同开发智能网联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

2024年,东风汽车集团和长安汽车总销量分别为248万辆和268.3万辆。合并后,双方年销量预计突破500万辆,若以销量计,合并后的新企业将跃居“国内最大汽车集团”,并在全球市场跻身“第四大车企”。

通过共享供应链、销售网络及海外渠道,新集团采购议价能力、市场响应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升。例如,双方在物流领域的协同(如整合长安民生物流与东风风神物流等)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整合路径: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品牌的全方位整合

整合之后,长安汽车或将会与东风汽车在技术与研发、供应链降本、以及品牌渠道等方面形成全方位整合。

在技术互补与研发方面,长安的智能化技术与东风的氢燃料动力技术形成互补,双方可通过T3科技平台深化前瞻技术研发,覆盖电动平台、智能驾驶、氢能等核心领域;

在供应链与全球化布局方面,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双方可在东南亚、欧洲等市场实现制造资源与海外渠道的协同,加速中国汽车“出海”;

在供应链降本重构方面,成本压降空间超15%,双方年采购规模合计超千亿元,整合后对电池、电控、车桥等核心部件议价能力显著提升。东风康明斯发动机与长安自研蓝鲸动力亦可形成技术互补;

在品牌与市场覆盖方面,长安在自主乘用车市场的口碑与东风在商用车领域的优势形成互补,合并后的产品矩阵将覆盖更广泛的消费需求。

潜在挑战:零部件商的议价权削弱与汽车中小企业的危机

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整合之后,每年的零部件等其他商品的采购额将会超2000亿元,这将使得整合后的“1”对博世、采埃孚等Tier1供应商议价能力倍增。

当然,新能源市场的崛起也会使得本土零部件企业可能加速分化:具备三电、智能驾驶技术的企业将受益,而传统零部件商面临订单流失风险;中小车企面临生死抉择,北汽福田、江淮等二线品牌面临“站队”压力。

在商用车领域,有行业内人士预测,可能形成“长安-东风系”“一汽-解放系”“比亚迪-新势力系”三大阵营。无法加入生态的中小车企,或在2025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后批量出局。

未来启示: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三种道路”

长安与东风的整合,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大众-福特联盟(资本合作)、丰田-比亚迪(技术合资)的第三条道路——基于国家战略的深度产业重组。

这种模式若能成功,不仅将重塑全球商用车竞争格局,更可能为半导体、航空等战略行业的国企改革提供范本。

但成功的前提是避免陷入“规模陷阱”,真正实现从资源叠加到能力进化的质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