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和传统中医有什么区别?
道医和传统中医有什么区别?
一.什么是道医。
道医者,乃中医之流派,秉承道家之哲学,以阴阳五行、气血理论、经络学说为基,调和人体之阴阳,平衡五行之生克,使气血流畅,经络畅通,从而达到治病之目的。
道医治病,首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患之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再制定相应之治疗方案。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外治、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皆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原则。
此外,道医还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之道,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之发生。此与现代医学之“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
道医之治疗,注重调和阴阳,平衡五行,既重视药物之疗效,亦强调修炼养生之重要。修炼之法,诸如吐纳、导引、静坐、辟谷等,皆旨在调和身心,增强体质,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药物运用上,道医亦有其独特之处,常采用草药、矿物药及动物药等天然药材,遵循“道法自然”之原则,以恢复人体之自然平衡。
道医与中医的区别
道教与中医具有某种亲缘性。道教的药食养生很明显汲取了中医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是道教药食养生的哲学基础。道教的药食养生理论是建立在将天与人相比附的基础之上的。在道教看来,天地生人,人禀得天地之灵气,故最为天下贵。
既然人是天地之精华,那么利用天地间的最精华的矿物质、植物乃至动物自然可以达到滋润生命的目的。由此,道教形成了“吃什么,补什么”的药食养生观念。
与之同时,道教将天地理解为大宇宙,而人的身体则为小宇宙,主张顺天之则,根据四个季节的递嬗变化,吃相匹配的保健药物或者食物。这些观念无疑是道教天人合一的朴素思维的产物。
道家药食养生
其二,阴阳五行是道教药食养生的核心理念。阴阳五行说不仅为传统医学所接纳,也为道教所汲取。道教不仅认为人体的疾病是阴阳不谐的结果,而且不同的药物或具阴性,或具阳性,运用之于人体,或者滋阴,或者壮阳。
五行不仅被对应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如五果、五谷、五畜、五菜;并且与人体之器官乃至主观感受相匹配,如五脏、五味。在此基础上,五行学说与阴阳理论相结合被一起用来解释药食养生的道理。
《黄帝内经》认为五味按照阴、阳的不同属性被划分为两类: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药食的使用如果能够保证阴阳平衡、五味调和,那么就能取得良好的保健效果。
道医养生原则:
其三,中和之道是道教药食养生的方法原则。中和之道不唯儒家所独有,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和之道,在道教养生思想中根据人体、药食的属性,因时、因地合理地进行膳食。进食的原则是——无饥无饱,无多无少,无过无不及。
《抱扑子内篇·极言》中提出的“十二伤”之一,就是“食伤”:“不欲极饥而 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②此外,道教的药食养生之所以规定种种饮食禁忌,其目的就在于控制和调节食物摄 入的量、时间、次数,确保生理系统、营养系统的平衡,达到身体保健的目的。
道医养生特色:
其四,内外兼修是道教药食养生的基本原理。在唐代,孙思邈亲自采药制药,搜罗民间验方秘方的同时,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范围,丰富了道教医学内外兼修的内容。他提出饭前配合导引活动可以促进食欲。
同样,饭后导引、按摩则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可令体中畅快。在药食使用过程中,道教医学反对过分依赖药物,而是借助自身的宗教优势强化人的自主意识,促进药效的更好发挥。
《太平经》中就有“以乐却灾法”、“神祝文诀”、“斋戒思神救死诀”等配合药 食使用的方法与口诀。道教医学通过内外兼修,打破单纯的药食治疗的限制,结合各种主客观因素加以考虑,从而彰显了道教医药养生的特色
其五,标本兼治是道教药食养生的归属旨趣。《黄帝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原则,将疾病预防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药食养生的角度而言,“食先药后”基 本上为传统中医与道教所肯定,尤其是道教在服食成仙观念的支配之下发展出服饵之术,即:“选用矿物、植物,也有少量动物类药和食物,经过一定的加工、配 伍、炮制成丹药或方剂,以内服为主要摄入途径,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轻身益气、延年度世乃至‘长生不死’的目的。
道医相融:从道教药食养生到中医药养生
道教的药食养生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具有超越化的宗教色彩。中医则以治病救人为目标,具有世俗化的特征。
因为有宗教精神的支撑,不论炼丹有多么危险,代价多么沉重,道士们依然锲而不舍;同时,由于道教坚持生命无限性的信念,所以始终将养生放在治病之前。
有学者认为:“在道教的药学中,将世俗中药学用以治病 的药称之为‘下药’,而把延年益寿的药称之为‘上药’,并和外丹黄白相衔接。道教医药学笼罩在道教神学的气氛之下,将健身却病作为服丹成仙的准备。
”而中医认为,医药养生能治病,却不能保命,遑论长生不死。故其以防病、治病、维护生命健康作为目标和出发点。当然,由于两者各具独立性,所以才会异彩纷呈, 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自近代以来,中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甚至出现了“中医废存”的讨论。在这种背景下中医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需要整合内部诸要素,更好地促进传统中医向现代中医的转型。事实上,“道医相融”的理论和实践或可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药食养生方面,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大规模人工种植的局限性,使得中医药材的药效下降。
在这方面,道士采集的药材可能更天然,更多保持了传统中医的风貌。故而,可以将道医的发展,视为现代中医学发展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
现代医学认为各类疾病诸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都与过食引起的脂肪堆积、血管老化、血糖升高有关,因此适当地少食、断食非常有利于这类病人的保健养生,这也部分印证了道教药食养生理论的科学性。故而,可以适当地推广道教的辟谷、服饵、导引等养生技巧。
另外,道教具有天然的信仰疗法的优势,如在药食养生过程中强调精神、意念的澄定。挖掘道教的文化资源,探索道教的心灵关照乃至悲伤辅导方面的应用,是很值得推进的一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