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妻四妾制度详解:从商周到明清的演变与规范
古代三妻四妾制度详解:从商周到明清的演变与规范
中国古代的三妻四妾制度,不仅是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体现,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从商周时期的"三夫人"制度,到秦汉时期的后宫等级制度,再到明清时期的详细礼制规范,这一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三妻四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具体实施方式,带您领略这段尘封的历史。
一、源起与制度
说起三妻四妾制度的由来,还得从商周时期说起。商朝时期,国君娶妻分为"三夫人"制度,这便是后世三妻四妾制度的雏形。话说商王武丁就有三位夫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妇好。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出的妇好墓,出土了超过1600件随葬品,光是青铜器就有468件,可见其地位之尊贵。
到了西周时期,周王室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婚姻等级制度。周天子可以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便是著名的"天子九女"之制。诸侯可以立一夫人、三御妻,大夫则只能立一妻二妾,士人一妻一妾,平民百姓则只能一夫一妻。
值得一提的是,周文王姬昌的元配太妃太姜,便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推动者。相传太姜不仅贤良淑德,更善于管理后宫。她提出了"一正配、三侧室、四陪嫁"的建议,这便是后世"三妻四妾"最早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齐国,齐桓公就曾大破婚姻等级制度。据《左传》记载,齐桓公纳王姬为夫人,实则是为了巩固齐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这便开创了以政治联姻为目的的新形式,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
秦汉之际,婚姻制度更趋灵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后宫制度,分为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四等,每等又各有品级。有趣的是,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天下后,并未完全沿袭秦制,而是另立新制。他规定诸侯王可立一夫人、三昭仪、九充衣,这与周制有所不同。
东汉时期发生了一件趣事,足以说明当时的婚姻制度。东汉名士杨震出任弘农太守时,当地豪强欲以重金纳女为妾。杨震却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我听闻买妾当其身价,你却以千金求之,莫非要以此赂我乎?"这便道出了东汉时期"以财纳妾"的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盛行,婚姻制度更加复杂。士族之间的联姻,往往要求门当户对。这时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官宦之家,会给自己的女儿配备数名女使随嫁,这些女使日后往往成为夫家的妾室,这便是"陪嫁丫鬟"制度的由来。
二、三妻之别
说到三妻的等级区分,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的莫过于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家庭。苏轼一生共有三位夫人,每位夫人的地位和职责都各有不同,恰好诠释了古代三妻制度的典型特征。
先说嫡妻。苏轼的发妻王弗,是其父苏洵精心为其选定的正室。王弗出身官宦,自小受到良好教育,通晓诗书。她在苏轼年少落第时,承担起管理家务、教育子女的重任。每逢苏轼外出应试,王弗都会料理家中事务,使其能专心备考。这便是嫡妻的典型职责——持家、教子、主持家政。
再说偏妻。在王弗去世后,苏轼迎娶了王朝云为继室。王朝云原是杭州名妓,因才艺出众被赎身后成为偏妻。她虽出身不如王弗,但因其多才多艺,常在苏轼设宴待客时负责筹办酒席、调度乐工,这正是偏妻在家中的主要职责——协助主持家中的交际应酬。
至于下妻,以苏轼的第三任夫人王闰之为例。王闰之本是苏轼幕僚的女儿,因家道中落被收为下妻。她主要负责照料苏轼的起居生活,在其被贬黄州时一路相随,操持家务。这便是下妻的基本职责——照料家主日常起居。
不过说到最为出名的三妻制度,要数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家室。相传张良有一位齐国公主为嫡妻,主持家政;一位楚国贵女为偏妻,负责交际;还有一位秦国女子为下妻,照料起居。这三位妻子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使得张良能够专心辅佐刘邦成就大业。
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家室制度更是将三妻之别发挥到了极致。其嫡妻丁夫人出身官宦,主持中宫事务;偏妻刘夫人善于交际,常代表曹氏与外戚往来;下妻卞夫人则负责照料曹操的饮食起居。这种分工明确的制度,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稳定的家庭后盾。
唐代名相狄仁杰的家室安排也很有特色。其嫡妻出身世族,精通礼法,管理府邸上下;偏妻原是太原王氏的庶女,负责接待宾客;下妻则是江南商人之女,主要照料狄仁杰的日常生活。正是有这样的家庭支持,狄仁杰才能在朝廷中游刃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三位夫人各有专长。嫡妻精于理财,将徐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偏妻擅长诗文,常与文人雅士交往;下妻则精通医术,负责照料徐达的健康。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在当时的权贵之家十分普遍。
在实际生活中,三妻的职责往往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比如到了宋代,一些商人家庭的偏妻会参与商业经营,而下妻则可能负责管理庄园。这种职责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婚姻制度的影响。
三、四妾等级
古代四妾的等级制度,在唐朝宰相李林甫的府邸中体现得最为典型。据《旧唐书》记载,李林甫府上的四位侍妾分别担任不同职责,各有专属居所,这便是四妾制度最为规范的实例。
首位为正妾,也称为大妾。李林甫的大妾原是太原王氏的庶女,通晓文史,居住在府中的近月轩。她负责管理其他妾室的起居,每月向夫人汇报府中事务。在李林甫招待同僚时,大妾还要负责筹备宴席,选择乐伎。这便是大妾的主要职责——统领众妾,协助夫人管理内务。
次妾,又称为二妾,居住在李府的望江楼。李林甫的二妾出身杭州富商之家,精通音律。她主要负责府中的音乐演奏、诗文唱和等文艺活动。每逢节庆,二妾都要组织府中女眷排练歌舞,为宴会增色。这是次妾的职责所在——主持府中文艺活动。
三妾住在李府的芳菲院,是一位精通医术的江南女子。她掌管府中的药房,负责照料府中女眷的健康。每当有人染病,三妾便会开具方子,调配汤药。这便是三妾的职责——医疗保健,调配药物。
末妾,也就是第四位妾室,住在疏影轩。李林甫的末妾出身绣坊,擅长刺绣织造。她负责府中的纺织、缝制工作,管理织房女工。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准备全府上下的衣物更换。这是末妾的职责——主持纺织缝制。
这种四妾分工的制度在其他达官显贵家中也很常见。比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府邸,大妾负责管理膳房,擅长烹饪;二妾精通算术,负责府中账目;三妾善于园艺,主理花园;末妾则负责织造。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四位侍妾也各有专长。大妾通晓礼仪,负责教导府中女眷;二妾精于音律,主持府中娱乐;三妾善于医术,照料家人健康;末妾则精通女红,负责织造补缀。
清代名臣张廷玉府上的四妾制度更为细致。大妾出身官宦,主要负责接待官眷;二妾善于书法,负责府中文书往来;三妾精通茶艺,负责准备待客茶点;末妾则负责管理府中仆役。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间,大学士刘统勋府上的四妾分工也很有特色。其大妾精通园艺,负责打理府中花园;二妾擅长厨艺,主管膳食;三妾通晓医术,照料家人;末妾则负责管理库房。这种分工方式在当时的官宦之家十分普遍。
四妾的职责划分虽然各家不同,但都遵循"品级有序,各司其职"的原则。大妾地位最高,通常由出身较好的女子担任;次妾多精通才艺;三妾和末妾则负责较为具体的事务。这种制度使得大户人家的内务得以有条不紊地运转,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
四、礼制规范
三妻四妾的礼制规范,在唐代形成了最为完备的体系。以唐玄宗时期的礼部尚书张说府邸为例,其家中对三妻四妾的礼仪规范订立得极为详细。
首先是居所规制。张说府中,正妻住正房,由东西厢房分别安置偏妻和下妻。四妾则分住四个偏院,按品级远近而居。大妾住东院,离正房最近;次妾住西院;三妾住南院;末妾住北院。各院之间以游廊相连,既保持距离,又便于往来。
衣着规范更是繁复。正妻可着五色锦缎,绣五爪龙纹;偏妻只可用四色锦缎,绣四爪龙纹;下妻则限于三色锦缎,绣云纹。至于四妾,大妾可用绫罗绸缎,次妾只能用素绢,三妾和末妾则只能用粗布。不同等级的衣着颜色、花纹、质地都有严格规定。
在宴会场合,座次安排也有讲究。正妻坐于上首,偏妻、下妻分列两旁。四妾则需在后堂就座,按品级排序。用餐器具也有区别,正妻用金器,偏妻用银器,下妻用铜器,四妾则用瓷器。即便是同样的菜品,也要用不同的器皿盛放。
节庆拜见也有固定程序。每逢初一十五,三妻四妾要按顺序向家主请安。正妻先入,后面依次是偏妻、下妻。四妾则需等三妻礼毕后才能入见。每逢家主生辰,还要按品级递上寿礼。正妻可献玉器,偏妻献金器,下妻献银器,四妾则只能献绢帛。
称谓上也有严格规定。府中仆役对正妻称"太夫人",对偏妻称"二夫人",对下妻称"三夫人"。对四妾则分别称"大娘子"、"二娘子"、"三娘子"、"四娘子"。即便是府中的小厮,也不得违反这些称谓规矩。
宋代名相司马光的府邸也有类似的礼制规范。其中最特别的是"月例茶会"制度。每月朔日,三妻四妾要在正厅举行茶会。正妻主持,偏妻、下妻分坐两侧,四妾依次在下。茶具的等级也有区别:正妻用汝窑,偏妻用官窑,下妻用哥窑,四妾则用普通青瓷。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中还有"季节更衣"的规矩。每逢换季,三妻四妾要按品级更换衣物。正妻的衣物由专门的绣娘制作,偏妻和下妻的衣物由府中织房统一制作,四妾则需自行缝制。制作用料和花样都有严格规定。
清初大学士阿济格府中更有"月例点卯"制度。每月初,府中女眷要在正厅集中点卯。三妻四妾各自带领属下丫鬟,按品级站位。正妻居中,偏妻、下妻分立两侧,四妾依次排在后方。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这些礼制规范不仅体现在生活细节中,更反映在各类典籍记载里。如《仪礼》、《礼记》等经典都对三妻四妾的等级制度有详细记载。这些规范的存在,使得古代大户人家的内务井然有序,各得其所。
五、生活职责
在古代大户人家中,三妻四妾的生活职责划分十分明确。以南宋名臣赵鼎的府邸为例,其家中对各房职责的安排堪称典范。
正妻主要负责全府内务调度。每日清晨,便要召集管事丫鬟安排当日事务。从膳食准备到仆役调遣,从账目审核到宾客接待,都要过问。每月月底,还要查验各房的开支账目。赵府正妻曾主持修建家庙,组织祭祀活动,显示出极强的统筹能力。
偏妻主要负责府中交际。当官宦夫人来访时,由偏妻陪同赏花品茶,介绍府中景致。每逢节庆宴请,偏妻要安排座次,调度乐工,确保宴席进行顺畅。赵府的偏妻还精通琴艺,常在宴席上献艺助兴。
下妻则负责照料赵鼎的起居生活。从衣物更换到饮食起居,都要细心安排。每逢赵鼎出行,下妻要准备更替的衣物和随行用品。在赵鼎病时,更要亲自煎药侍奉。
大妾掌管府中的膳房。每日要拟定菜单,检查食材,监督厨娘烹饪。遇到宴请,还要根据宾客身份准备相应规格的菜品。赵府的大妾因为善于烹饪,所制作的菜品常受宾客称赞。
次妾负责府中的教育事务。她要督促府中子女读书,检查功课,还要教导丫鬟们识字。赵府的次妾原是书香门第出身,常亲自教授诗词歌赋。
三妾主管府中的园林。从花木培植到景观布置,都要过问。每逢花季,要组织人手修剪花木,布置庭院。赵府的园林因其精心打理,在临安城中颇负盛名。
末妾则负责府中的织造事务。从置办布料到裁剪缝制,都要安排妥当。每年春秋两季,要组织织房女工制作全府上下的衣物。赵府的末妾因为精通女红,所制作的衣物常为宾客赞誉。
这种分工方式在其他达官显贵家中也很常见。如南宋丞相史弥远府中,正妻主持全府大政,偏妻负责交际往来,下妻照料起居。四妾中,大妾管理库房,次妾主持教育,三妾负责医药,末妾管理园林。
元代名臣托克托的府邸也有类似安排。其府中正妻总揽全局,偏妻主持宴请,下妻照料起居。四妾则分别负责膳食、织造、园艺和账目等事务。
明代开国功臣常遇春府上,正妻管理内务,偏妻负责交际,下妻照料起居。四妾分别主管膳房、织房、药房和账房。这种分工制度使得府中各项事务井然有序。
清代大学士张廷玉府中,正妻总理府务,偏妻主持交际,下妻照料起居。四妾分别负责膳食、教育、医药和织造。每月月底,各房都要向正妻汇报工作。
这种分工制度延续了数百年,使得大户人家的内务得以有条不紊地运转。每个女眷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既避免了相互干扰,又确保了府中各项事务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