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文学密码:现代主义文学的叛逆与迷思
读懂文学密码:现代主义文学的叛逆与迷思
1922年是一个文学井喷式发展的年代,卡夫卡的《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之作纷纷问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所著《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一书,通过对九位欧美小说家及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帮助读者理解20世纪小说使阅读变得严肃甚至痛苦的原因。
1922年!这是一个文学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年代,我们今天许多尊为经典之作的文学作品多产生于那一年,或那之后。比如卡夫卡的《城堡》写于1922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于1922年出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也出版于这一年。同时,现代主义诗歌在1922年也形成了高峰,T.S.艾略特的《荒原》、里尔克的《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杜伊诺哀歌》以及瓦雷里的《幻美集》都在这一年问世。此外,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第二部也出版于1922年。
20世纪的文学主潮是现代主义,其核心美学追求是反叛性、先锋性和实验性,是对既有文学规范的颠覆。现代主义文学便是在20世纪20年代时,形成了第一个高峰。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是吴晓东在北大开设的“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课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书籍。
作者选取了20世纪的九位欧美小说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入讲解。这本书并不致力于构建小说史的架构,而是通过对这些作品细致的解读,呈现了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面貌。作者从现代经典的选择标准、现代主义小说观的变革、小说诗学的视野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这些作品。
例如,在解读《城堡》时,分析了其解释的迷宫、作为小说结构和主题的“追寻”模式、对话性与复调特征,以及与寓言批评的勃兴等方面;对于《追忆似水年华》,探讨了“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回忆的生命形式与艺术形成、记忆的双重性等;讲解《尤利西斯》时,涉及“只能被重读的小说”这一特点、情节结构、神话形式、登峰造极的文体实验、意识流技巧以及小说语言等内容。
如果将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的话,现代主义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读不懂!如作者吴晓东所说,这就给了他们一个“饭碗”,有机会给普通读者解读不同的文学作品。
为何现代文学如此难懂?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与世界是分裂的,个人总体性丧失,成为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
这种感觉同样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人们不再关心小说是否真实反映了生活,而更关心叙事本身。
作者语言轻松,通过对九位欧美小说家及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帮助读者理解20世纪小说使阅读变得严肃甚至痛苦的原因。同时,该书在严谨缜密的学院派研究风格基础上,增添了几分潇洒而感性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