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为老人撰写回忆录"写入行动方案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为老人撰写回忆录"写入行动方案
当你老了,如何追忆往昔、回溯过往?
在上海,为老人撰写"人生回忆录"这一新兴服务悄然兴起。社交媒体上,以此为关键词搜索,网友热情分享亲身经历。身份不一的写作者,利用碎片时间,聆听长者故事,"穿越"陌生人的人生。
日前,多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乐龄乐读、乐学乐为"老年阅读行动方案》,其中明确,组织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赴本市养老机构和社区,广泛开展"为老人读书"和为老人撰写"人生回忆录"等志愿服务活动。
这一新事物的诞生,映射出现实的情感需要。找人代写回忆录,老人们想得到的不只是一本人生故事册,而是"叙述故事"本身。与人分享记忆的过程,也能得到精神关爱、情绪陪伴。
为老人撰写"人生回忆录",如何找到"生意"以外的价值?
"不要让老人认为,只有付钱,才有人听他们讲故事。"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张霞这样看待。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小蓝花市民中心主理人。这是上海首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赋能支持中心。该中心位处的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是上海老龄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镇之一,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占辖域户籍人口总数近四成。在这里,志愿者的介入,让人生回忆录有了新写法。
放松坦陈的分享会上,老人们逐一回顾家庭生活幸福点滴、人生转折点,将个人故事与他人经历交织共振,以"他者视角"梳理人生过往。这是长宁区民政局与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合作开展的"精彩人生故事" 课程。与年龄相仿的陌生人分享中,老人们对于"精彩人生"有了新的诠释与解读。
"当下的养老服务不再只是单一物质层面的满足,还需要积极回应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张霞表示,《行动方案》中提及优化老年人阅读环境。为此,其专程在中心内布设了适合老年人的阅读机。开放式的文化空间里,还放置了适合两人对坐下棋的座椅,以满足老人难以找到对弈场所的现实困难。
不只是为老人撰写"人生回忆录",一课难求的老年大学映射出当下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行动方案》明确,今年起,各区每年至少组织一场老年阅读主题活动、培育新增两支老年阅读团队和2个老年阅读志愿服务品牌;各街镇利用现有养老服务设施或老年学校,每年至少新设一处老年阅读场所,并设置"乐龄书架",配备老年阅读书籍和报纸。力争到2027年,本市累计出版不少于30种老年选题出版物。
考虑到中心城区空间资源有限,《行动方案》结合调研提出了不少可行建议。比如,提倡有条件的社区长者食堂、"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等经营单位和公共设施,采取错峰、错时的方式为老年读者提供阅读交流空间。
上海部分街镇已开始类似探索。梧桐掩映的徐汇区武康社区食堂,改造升级后辟出了一块供居民小憩、阅读的"读书角"。社区食堂不仅满足一餐饭的需求,也成为老年书友交心的"社交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