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北京皇城与内城城门的历史变迁
四九城:北京皇城与内城城门的历史变迁
“四九城”是北京皇城和内城城门的总称,其中皇城有四门,内城有九门。这一名称不仅体现了北京城独特的建筑格局,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概况
“四九城”中的“四”指的是皇城的四个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九”则代表内城的九个城门: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和德胜门。
这些城门的命名颇具深意。例如,正阳门寓意“圣主当阳,万国瞻仰”,崇文门象征“文教宜尊”,宣武门则体现了“武烈宣扬”的精神。其他城门的命名也多蕴含着对封建王朝的美好祝愿。
北京城自明代起形成了“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设格局。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内、外、皇城统一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行政区。内城成为军事驻防地兼家属区,外城则是单纯的居民区。
城之形制
在中国古代,城墙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更是统治中心的象征。北京城墙的形状近似矩形,紫禁城宫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叫神武门,东边的叫东华门,西边的叫西华门。
现存的北京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城墙用砖砌成,外面涂有朱红色,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又改叫中华门),东侧的叫“东安门”,西侧的叫“西安门”,北边的名“北安门”,清代改叫地安门。
北京内城始建于明太祖时期(1370-1419年),周长约24里,共有9个城门。到了明代中期,为防边患,巩固京师城防,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筑了外城,形成了独特的“凸”字形布局,这一布局一直延续了近400年。
四九城
历史背景
北京的城墙历史可追溯至商代后期。燕国和蓟国在此地建立了最早的城墙,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
明朝时期,皇帝决定重建北京城,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南城推进到前门一带,并修建了外罗城。清朝定都北京后,沿袭了明代的格局,主要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有所调整。
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结束。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关于北京城墙的存留发生了一场论战,最终决定拆除。如今仅剩三座可供观赏。
变迁
北京城墙的变迁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虽然城墙最终被拆除,但以皇城为中心的地区仍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皇城居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一中四方”的文化观念。“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自元大都时期就已形成。
从北京城的平面形状看,城墙基本按中轴线对称展开,体现了平衡美。这种平衡美是中国古代中庸和谐思想在城市建筑中的体现,在旧城区仍留有深刻痕迹。
正阳门城楼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