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历史的尘埃——赵佶的《燕山亭》,徽宗北行见杏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历史的尘埃——赵佶的《燕山亭》,徽宗北行见杏花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1MFM1IN05567HCY.html

面前的山路似乎没有尽头,李唐在山中已经行了两日,他不敢走官道,怕遭遇上南下的金兵。这一路逃难,他如同惊弓之鸟。但不管怎样险要的处境,他都没有扔掉他的画箱,里面有他珍爱的各项画具。

忽然前面跑出来一个彪形大汉,对着李唐大喊道:“站住,把身上值钱的东西都给老子都拿出来!”

李唐此时已经穷途末路,大宋覆亡,汴京陷落,当时的人都南逃奔命。他一个画师手无缚鸡之力,面对这样的江洋大盗,只有乖乖听话的份儿。

“好汉,我身上就这点钱了,都给你,就放过我吧。”

李唐将身上仅有的铜钱都拿出来,放在道边,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那大汉走进,盯着李唐护在胸前的画箱,“这是什么?你怎么不打开?”

李唐叹口气,想着再也护不住这些宝贝了,就心中绞痛。

“画具,原来你是一位画师啊。”那位大汉的语气竟然恭敬了起来。他展开李唐随手带着的画卷,那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而山水更是云气纵横。

“是啊,我就是画院的李唐。”

那大汉听见李唐的名字,竟跪下磕起头来,“都是小人无知,冲撞了先生。先生是画院的国手,享誉海内啊。我一直慕名,想要拜在先生门下。”

李唐惊讶之余,没想到画画这个手艺当年让自己扬名立万,今日这等境遇竟也能救了性命。他不仅收下了这个强盗学生,还悉心教诲,尽授丹青之法。这个学生后来也进入了南宋画院,成为书画待诏,是人名为萧照。萧照在李唐的指点下,终成南宋山水画家代表人物之一。

“老师为何在危难之时,还要护着那些画具呢?”萧照拜师后,想要解开心中的谜团,是什么让老师能对画画痴迷若此。

李唐沉吟一下,答道:“我一直记得,政和四年的那一场考试,太上皇亲自出了一个题目,叫做:‘竹锁桥边卖酒家’。当时很多人都画了竹林,画了桥,也画了酒家,整个画面拥挤不堪。而我却认为,太上皇出这样的题目,并不是考大家怎么去画这些具体的东西,而是要领略他诗的意境。果然,我画的酒幡中了太上皇的意,将我钦点为第一名。那时候,我就想,画画是为了表达心中所想。只要我还能画,我就是好好的活着。你说,我又怎能舍弃画具呢?”

萧照激动地点点头,“老师说的极是,只要还能画,我们就是好好的活着。真想知道,太上皇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两个人一起望着北边的山岚,云雾缥缈看不清山头,也看不到他们口中的太上皇。

而宋徽宗此时,正在去往寒冷的五国城,他看着新开的杏花,泪水浸满了他的眼眶。亡国之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酸涩难言之际,便写下了这首《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燕山亭,词牌名,又名宴山亭。北宋宣和四年(1122),徽宗赵佶置燕山府路,治所在燕山府(即今北京市)。亭,是驿亭,又名官亭,是设在大路边供来往公务人员及行人休息的亭舍。相传,宋徽宗在经过燕山亭时,看到自己在位时设置不久的燕山路府落入金兵手中,而今又身陷囹圄经过此地,睹物思情,见杏花凋落而感叹自己横遭摧残的命运,遂赋笔而作此词。

冰绡,洁白的丝绸,这里用来比喻杏花的花瓣。杏花的瓣儿好似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过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开篇就是对杏花的实写,以物起兴,也是文学创作的传统手法。《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用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来兴起君子对淑女的思念和追求。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靓( jìng) 形声字,从青从见。“青”意为“精华”、“最佳部分”。“见”指“(让人)睁大眼睛”。“青”与“见”联合起来表示“展示精华部分”、“呈现最佳形象”。靓装,就是美丽的妆饰。蕊珠,是道家概念里天上的仙宫。这里宋徽宗将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轻施粉黛的美人,她光艳照人、香气飘飘,胜过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羞杀”两字,是说连天上仙女看见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进一步衬托出杏花的形态、色泽和芳香都是不同于凡俗的花,也足见这杏花的美丽和动人。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前六句写杏花盛开的芳容,接下来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黯淡场景。春花经过风雨的摧残,就从枝头凋零,这里怜花怜己,语带双关,既是对杏花的同情,更是对自己从帝王变为阶下囚的悲叹。

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面对愁苦的情景,叩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词人借杏花的娇艳及被风雨摧残的衰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着对帝王生活的痛苦回忆。花易凋零一层、风雨摧残一层、院落无人一层,愈转愈深,愈深愈痛。我们仿佛跟着词人辗转在这寂寞的燕山亭,看那风雨中的杏花凋落,看词人去向那寒冷遥远的五国城,奔赴他无法被改变的囚徒命运。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凭寄,是凭谁寄,托谁寄的意思。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更何况他们根本听不懂我的言语,也不懂我的悲伤。但除了这双燕,又将凭谁传递音讯呢?词人这里表露出音讯断绝,无法和亲人沟通的思念和无助之情。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路途遥远,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回首南望,再也见不到汴京故宫,真可以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传说,宋徽宗出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可惜宋徽宗在艺术上成就很高,能书善画,却“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怎么能不思念故土,却只有在梦中可以回去。从燕子到做梦层层深入,道出从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绝望的哀痛心情。往事和现实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交织在一起,杏花凋零、犹有人怜,而自己流徙千里,却只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怅恨。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无据,是无所依凭。和,在这里是连的意思。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这颗愁苦的心,因为连梦也做不成,想在梦里见一见故国宫殿的慰藉也得不到。晏几道《阮郎归》末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也是同样的意思。从杏花凋落到院落凄凉,从双燕不解人语到旧梦也做不成,情感上层层递进,真可谓字字泣血、句句锥心,皆为断肠之音。

宋徽宗乃北宋著名书画家,其绘画重写生,以精工通真著称于世。这种手法于此词的景物刻画中也有所体现,尤其上片对杏花的描绘,颇具工笔画的意蕴。靖康之难,宋徽宗父子降为臣虏,与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驱赶着向北而去,帝王的生活已经成为往事,而阶下囚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燕山亭》是一篇哀痛的亡国之音,百折千回、悲凉哀婉,却因为真切地反映了宋徽宗的遭遇和感触,流传了下来。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盛世之中,但我们须深刻铭记历史的教训。若不是宋徽宗穷奢极欲、滥增捐税,沉溺于艺术创作和奢靡的生活享受之中,荒废了政事,也就不会有靖康之难,也就不会在燕山亭借杏花来一唱三叹了。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尚可努力的时候,还是要自律精进,与诸君共勉。

《燕山亭》宋代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