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和“痛”有何区别?拆开看字形就知道,造字者的智慧了不起
“疼”和“痛”有何区别?拆开看字形就知道,造字者的智慧了不起
汉字"疼"和"痛"虽然常被视作同义词,但它们在字形和意义上存在微妙差异。从古籍记载到现代解读,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索这两个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汉字底蕴博大精深,可能字与字之间就是少了个点,代表的意思就变得千差万别了。又比如说像"疼"与"痛",虽然这两字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是一种痛苦的感受。
但假如单独来看这"疼"与"痛",它们各自代表的又是哪种含义呢?
相传,在黄帝的身边有一位名叫仓颉的史官,是他造出了汉字。
《明一统志》中有载:
"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这是最早关于汉字的起源,但这也只是一则传说,并未有实物史料去证实其真实性。那么,中国最早的汉字源于何处呢?
这就要说起殷商遗址中出土的甲骨文了。
这些篆刻于龟甲兽骨之上的象形文字,就是中国最早有迹可循的文字了。
随着文明的发展,象形字已经不能满足古人的需求了,因为有一些具有抽象意义的内容是无法通过象形文字写出来的。
于是,古人就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会意文字
,就比如说这"劣"字,"少"与"力"组合在一起,代表的意思是力量弱小,所以,才会处于"劣"。
从这些汉字的字形中就能大致猜测出其具体指代的意思是什么,这也是中国汉字的特别之处。如果是英文的话,只有ABCD这26个字母,从这字母的外形上根本无法分辨出意思来。
那么,汉字的字形又有着什么样的分类呢?通常来说,
汉字要么是独体,要么就是合体。
前者指代的是这个汉字不能有可被拆分的笔画了,而后者则是由两个及以上独体组合的汉字,比如这"劣"。
此外,
汉字字形还能被分成八个不同的结构,有独立结构,有上下结构,有左右结构等等。
所以,在联合国公布的十大最难学的语言中,汉语位于榜首。
毕竟,可能在外国人看来,这些汉字就像是一个一个小方块一样,不同的组合代表的意思也是千差万别,这在无形之中就会增加学习的难度。
就比如说这"疼"与"痛"。从笼统意义上看,这两个字确实表达了相似的痛苦感受,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先来看"疼"字。在古语中,"疼"原本指的是"湿病",
《灵枢经·刺节真邪》记载:"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描述了因湿热引起的生理疼痛。
这种生理上的疼痛,往往让人产生被怜悯的感觉,因此"疼"字也被引申为"爱惜"之意。
明代杂剧剧本中就有"满庭花落地,则有谁疼?"的诗句,体现了这种引申义。
然而,《广雅》中对"疼"的解释仅为"疼者,痛也",似乎表明"疼"与"痛"并无区别。
但《玉篇》和《说文解字注》中提到"痋"是"疼"的异体字,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关联。
"痋"字由"疒"和"虫"组成,表示由毒虫引起的疼痛。
而"疼"字则由"疒"和"冬"组成,暗示了因风寒入体引发的疼痛。
《三国志》中就有"每至阴雨,骨常疼"的记载,印证了这一点。
再来看"痛"字,其字形由"疒"和"甬"组成。
《说文解字》解释为"痛,病也。从疒,甬声",其中"甬"代表通道。
因此,"痛"通常指由血脉不通、郁结堵塞引发的内在疼痛。
随着时间的演变,"痛"的含义从身体疼痛延伸到精神层面,如诗句"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所表达的凄苦之情。
与"疼"相比,"痛"往往更为沉重且难以忍受。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里的"痛"带有浓厚的恨意。
因此,面对"疼"和"痛"时,解决之道也有所不同。
"疼"多由外因引起,属于外伤,可通过外部治疗缓解。
而"痛"源于体内,需要从内部调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强调了主观感受和神经传导的作用。
中医理论中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进一步说明了疏通经络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疼"与"痛"虽常被混用,但通过字形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意义上存在差异。"疼"多指外部、程度较轻的疼痛,而"痛"则源自内部,痛感更深。这种细微差别,体现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人造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