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搭灯棚、过老鼠节,这些传统民俗藏着中国人独特的智慧
正月十二:搭灯棚、过老鼠节,这些传统民俗藏着中国人独特的智慧
正月十二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中一个充满趣味与寓意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民俗活动,既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做准备,又寄托了驱赶鼠患、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日子,感受其中的智慧与温情。
十二搭灯棚
从这天起,人们开始为元宵佳节做准备,选购小灯笼,搭建灯棚。民间有童谣唱道:“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村庄中的管事者会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着手准备花灯,为元宵赏灯做足准备。人们选购灯笼,搭建灯棚,为元宵节的喜庆氛围铺垫,也在忙碌中祈愿一年健康顺利。
过老鼠节
正月十二是民间传说中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有的说是老鼠的生日。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活动表达对老鼠的憎恨,同时驱赶一年的辛劳。
早上敲遍墙角旮旯
正月十二早上,太阳还未升起时,大妈大婶们就带着孩子们,一边念着“打、打、打旮旯,十个老鼠九个瞎,留下一个拨眼的,眼里长个萝卜花”,一边用木棍敲打可能藏有老鼠的地方,包括土坑坑洞、墙角老鼠洞、墙根砖缝、布鞋内、牲畜棚、柴房、厕所等所有角落。
藏剪刀
早饭过后,家中的媳妇姑娘们会将平时使用的剪刀藏到抽屉或褥子底下,并用红绳或红绸包裹起来。这一天,大人孩子都不使用剪刀,因为听不到剪刀的“咔喳”声,就意味着家里一年都不会听到老鼠嗑东西的声音。
收旧鞋
孩子们会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集旧鞋,村民们也乐意将穿坏的旧鞋留到这天送给孩子们。因为老鼠喜欢在旧鞋里做窝生育,所以收集到的旧鞋会被垒成老鼠洞的形状并烧掉,象征着将老鼠“一窝烩”。
捏老鼠嘴
中午时分,家家户户会包饺子,将饺子捏成老鼠的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非常逼真,宛如一件件面塑艺术品。这种习俗被称为“捏老鼠嘴”,寓意将老鼠嘴捏死,让老鼠无法咬东西,以求一年家中无鼠患。
烧老鼠洞
傍晚时分,孩子们将收集来的旧鞋垒成“老鼠洞”。随着震耳的锣鼓声,这些“老鼠洞”被点燃,孩子们围绕着熊熊火焰手舞足蹈,顽皮的孩子还会将小鞭炮投入火焰中。这种习俗寓意烧邪、祛邪,同时希望未被烧死的老鼠因惊吓而逃窜。
吵老鼠耳朵、嚼老鼠眼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习惯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寓意“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晚饭后,人们还会炒花生,寓意“吵聋老鼠的耳朵”。由于花生与老鼠的眼睛相似,吃花生也被称为“嚼老鼠眼”,寓意让老鼠变瞎。总之,这一天,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对付老鼠,可见老鼠是多么不受欢迎。
烤火节
在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正月十二烤柏火的习俗。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称为“烤柏火”。烤柏火寓意“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将不用的旧东西统统烧掉,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长命百岁。
包饺子
正月十二这天,家家户户要包饺子。人们会把饺子捏成老鼠的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最要紧的是捏老鼠嘴,人们说,包饺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咬东西了,家中一年都不会有老鼠。
“点丁”日
正月十二开始搭灯棚,所以这天又是“点丁”日。很多地方的大家族会清点新出生的男丁,除了表示恭喜祝贺,还体现了本宗族对新出生男丁的认同,寓意祈盼家族人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