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区别、联系及其当代演变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区别、联系及其当代演变
在当今世界,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是两个经常被提及但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都属于激进思潮,但在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存在重要区别。进入21世纪后,这两种思潮出现了合流现象,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代政治和社会的某些新特征。
民族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民族主义最早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兴起,成为推动欧洲政治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传统民族主义主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现代民族主义则进一步扩展到民族身份和文化领域。在中国,抵御外族入侵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概念。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促使中国内部加强团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
除了官方宣扬的民族主义,中国还存在着草根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作为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具有娱乐化和情感化的特征。草根民族主义通常与官方民族主义步调一致,但在某些情况下,过度强调“我们”与“他者”的对立,可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在《歌手2024》节目中,当外籍选手表现优异时,部分网民将音乐比赛转化为维护民族尊严的对抗。一些企业和平台也利用民族主义情绪谋取利益,如农夫山泉和娃哈哈之争中,农夫山泉因外包装设计引发争议,娃哈哈则借此机会塑造“国货之光”形象。芒果台在策划节目时也可能有意利用“中国歌手VS欧美歌手”的话题,但随后通过官微发布“赢,不是目的,迎,才是目的”的信息,对负面情绪进行了纠偏。
民粹主义:平民价值的极端表达
民粹主义最早出现在19世纪晚期的俄国和美国,是一种极端强调平民群众价值的社会思潮。它否认精英主义的作用,将普通大众视为政治改革的决定性力量。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民粹主义常常被政治领袖用于对民众进行蛊惑性宣传。
民粹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帮助被传统政党忽视的群体发声,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强调精英与大众、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固有对抗,这可能导致极端种族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破坏社会共识,激化社会矛盾。
在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变革、全球经济和日益严重的不平等导致公众对现状的不满与日俱增,许多人感到被忽视。新一代民粹主义者声称代表“人民”发声,其影响力逐渐增强。社交媒体的兴起进一步放大了民粹主义的影响,网络民粹主义现象日益突出。
后真相时代与民粹主义
后真相时代与民粹主义密切相关。在网络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根据立场、情感和利益来接受信息,而不是追求真相和真理。这种现象在网络民粹主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胖猫”跳河事件、准女研究生染粉发事件、刘学州寻亲事件等,都反映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泛滥。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合流
尽管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历史上有着清晰的边界,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民”与“民族”概念的日益重合,两者开始出现交叠,形成了一种更具对抗性的新政治形态——“民粹民族主义”或“民族民粹主义”。
当民粹主义在民族面临外敌威胁时,很容易转变为民族主义,其批判重点从国内的政治精英转向外部敌人。例如,“911”事件后,美国对移民的反感升温,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结语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虽然在许多情况下界限模糊,但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后真相时代,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事件的本质,避免被情绪化的言论所误导。
参考文献
[1]林红.(2024).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理论关联及合流.探索与争鸣(03),145-155+180.
[2]刘海龙.(2017).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4),27-36.
[3]俞可平.(1997).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01),88-96.
[4]欧美新近一波民粹主义的成因、特点及影响(澎湃新闻)
[5] “刘学州悲剧”的背后:网络世界后真相化的实质是民粹化(探索与争鸣杂志)
[6]警惕民粹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合流(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