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最后的农民?不知道家里地在哪的农村大学生还算是农民吗?
谁会是最后的农民?不知道家里地在哪的农村大学生还算是农民吗?
AI划重点:全文约2829字,阅读需9分钟
1.随着农村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农村家庭教育的去农化价值取向导致部分农村孩子在身份认同方面产生困惑。
2.由于农村种地劳动者的严重老龄化,中年农民大多选择背井离乡,年轻一代的新农民几乎不会种地。
3.然而,农村正在催生一批新土地经营主体,实现从人口依附到技术脱嵌的模式更新,农业经济逐步从经验化转向专业化。
4.未来中国农业的新希望将在于专业化、技术化、高水平化的农业人才与农业新经营主体。
图源电视剧《老农民》
李玉(化名)是乔村(化名)的一名"00后"大学生,今年是他的第二个本命年。他本科就读于本省的一所重点大学,现在已经是硕士一年级,在临近省份的985高校继续读研究生。春节期间,笔者问他:"你现在户口还在农村,父辈和祖辈也都是农民,你还认同你的农民身份吗?你是否认为自己还是农民?"他说:"从户籍的角度看,因为我是农业户口,所以还算是正式意义上的农民,人口普查也还会把我算作农业人口。但我从中学开始就一直在外面读书,毕业之后大概率也会在城里工作,我又感觉自己好像是城镇孩子。所以,我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农民还是城里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首先得会种地,我父母是会种地的,但他们没教过我,只说我好好学习就行了。我上了这么多年学,学校里的老师也没教过我种地。虽然在大学有农学专业,甚至有很多农业大学,但我不是学农学的。我连我家的地在哪都不知道,因为我父母没告知过我,我也没问过,我更是不会种地,农具都不会用。所以我能算哪门子农民呢?就算我是农民,也是十分不合格、不地道的那种。"
据李玉透露,他同村同龄发小共有21人,其中,现在仅有一人还在从事种地工作,是位女同学。他的这位发小初中辍学后就在村里打零工,到了适婚年龄嫁到了邻村的一家种粮大户。这家人流转了200亩地,以种地为主业。所以她嫁过去之后也就跟从婆家从事农事,跟丈夫一起帮公婆经营土地。他的这些发小中,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只有三人,考上本科的只有两人,读到研究生的只有他自己一人。所以,他是村里同龄人中学历最高的,"高处不胜寒"。但即使如此,他也会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产生疑虑、困惑。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农民基本是职业化的,以种地为主业。那个年代的农民几乎是完全意义上的"老农民"或农民伯伯,他们那一代往往可以在村社和家庭内部实现农民角色的代际传承。那时候,如果祖辈和父辈是农民,家里的子女大概率也会是,因此实现农民身份的代际继续。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职业的农民对于农民群体而言不断呈现副业化、次要化的趋势。这一时期,有些农民会在村里从事劳动密集型个体经营,如家具制造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业,逐渐实现农业脱产。1984年起,户籍管理制度放缓,国家逐步放开农村人口的流动限制,城乡二元体制发生软化。这时候,一大批农民为了谋求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薪资报酬而选择背井离乡,前往城市打拼。与此同时,介于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转换之间的"农民工"群体逐步发展壮大,并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以及农民工群体的日益壮大,农村耕地经营模式也不得不面临转型,于是开始了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很多继续留村而没有进城打拼的农民也从家庭小农转变为种粮大户。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家庭出现了农民角色继续的断代现象。这种现象大概与改革开放同频,基本是从"80后"一代开始的。就笔者近期调研情况来看,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农村社会一般意义上的农民都呈现老年化的趋势,老人种地模式日益普遍化。在农村,当下还在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农民已经几乎没有年轻人。当然,返乡创业的,种植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的,以及作为新土地经营主体的种粮大户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仍保留在农村。但是在这些人里面已经很少再看到"95后"和"00后"的身影。就此而言,似乎"80后"一代将成为中国最后的农民。
比较奇怪的一点是,种地技能作为农民生存之本,现在也几乎快要代际"失传"而成为"冷门绝学"。传统意义上,土地是农民的根子,种地是刻在农民骨子里的近乎本能的生存技能,往往经由父辈经验化的言传身教得以传承。这种教授模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而是长久以来农村家庭自觉承担的农业教育,是依靠祖辈、父辈亲自传授种地经验实现的,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实现关于如何种地的经验理论学习和动手实操。
但是,自"80后"一代开始,家里的父母、长辈好像不约而同地不再或无意教授孩子如何种地,很多父母甚至没有明确告知子女自家土地具体在哪个方位。多数农村父母主要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将来好出人头地、走出农村。摆脱农村、离土离乡、进城打拼、淡化农民身份,似乎逐渐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孩子在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成为了不会种地、不在农村生活但仍然具有农业户口的"新农民"。他们在生活模式上几乎已经与城镇青年人口别无二致,不懂如何种地,不清楚农村是什么样的,也不会和农民打交道,更无意到农村就业、发挥价值、做出贡献。即使他们仍保留农业户口,但这种意义上的农民是非完全意义上的,也不是真正的"新农民"。
当下,面对农村种地劳动者的严重老龄化,农村家庭教育的去农化价值取向,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起来"谁来种地"的议题。这个议题不是虚假、无用的,而是有着很深刻的长远考虑和现实忧虑。未来谁来种地呢?老农民们越来越年迈,很多已经年过古稀,甚至到了耄耋之年,再过几年可能想种都种不动了。中年农民们大多选择背井离乡、进城打拼,壮大农民工群体数量,不断将种地副业化。年轻一代的新农民更是压根不会也不想种地,几乎完全脱农。如此看来,难道真的无人种地了吗?中国人的饭碗要砸在自己手里吗?
事实上,虽然"谁来种地"确实是个真问题,需要慎重考虑,但我们其实不必为此过分担忧,农业未来的将以新模式、新主体、新希望实现迭代和赓续。原因有两个。
一是现在农村正在催生一批新土地经营主体,并发生种地主体的结构化变革。当下,种地的主体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改变了,实现了从人口依附到技术脱嵌的模式更新。土地流转是个大趋势,当下很多农村已经大规模推行土地流转,并催生很多作为种粮大户的"新农民"。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耕地流转面积超5.5亿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37%耕地;2023年时,农业机械化率已达72%。以李玉所在村庄为例,自2019年起,该村95%的农户逐渐都实现了土地流转,流转期限为10年。这是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占到第二轮土地承包周期的⅓。该村原本由200多个家庭农户种植的近1000亩土地现在由5个种粮大户集中承包,由家庭农业逐步演化为农场式集约化种植,种地劳动力需求缩减了约40倍。国家对种粮大户是有扶持和优惠的,帮助他们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机器。这五个大户均表示,年限到期后还有续约、继续经营的打算,甚至想多争取一些地,好扩大经营。这种新模式将不再是传统的小规模家户经营,不再是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不需要把农民拴在地里,而是把自由发展权和选择权交给农民。农民进城打拼成功能够实现增收,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失败后又能有兜底的退路,大不了中止土地流转,继续回村种地,时机成熟后又能继续进城打拼。
二是农业经济逐步从经验化转向专业化。传统农民种地是经验化的,他们往往并不懂什么专业的农学知识,如植物学、生物化学等,而是靠一代代人传下来的经验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笔者在广西调研时,有个村专门种植葡萄。当地有村位村民表示,他们人均初中文化,需要花大价钱找人指点种植,就算会种了也只是按照专家说的做,自己种了多年也搞不懂其中的道理。可是,现在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个专门性的农业大学,很多农业大学甚至是双一流名校,很多非农业大学也会开设农学专业,我们国家已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年轻化的农业人才。很多人认为农业不好就业,不是个好专业,但笔者不这样认为。乡村振兴是农学大学生施展拳脚、运用所学、建功立业的大舞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需要这些专门人才的助力。他们不但可以到农村助力农民经营土地、种植作物,还可以成为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成为农业经营和农村管理的有用人才。他们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民",是专业化、技术化、高水平化的,与农业新经营主体一同是未来中国农业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