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神经解剖学:小脑的功能解剖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神经解剖学:小脑的功能解剖学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4/12/85651367_1145891399.shtml

小脑是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调节身体的平衡、姿势和运动协调。它由三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个部分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脑在神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小脑的系统发生、解剖特点和功能特点,可以将小脑分为3个功能不同的部分:

  • 古小脑:为种系发生上最古老的部分,包括绒球小结叶和顶核。
  • 旧小脑:主要为小脑蚓部、环绕蚓部的蚓垂、球状核及栓状核。
  • 新小脑:包括剩下的大部分小脑半球和齿状核。

古小脑

古小脑主要与平衡觉相关。它通过小脑下脚与脑干的前庭核和网状核相联系。前庭核将前庭的感觉信息传递到同侧的绒球小结叶。从小脑皮质内的蒲肯野细胞发出的传出纤维先投射到顶核,然后再投射到前庭核和网状结构。顶核的绝大部分传出纤维交叉投射到对侧的脑干。古小脑对低级运动系统的调控是通过双侧下行的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实现的。

旧小脑

旧小脑影响肌肉的紧张度和姿势。其传入纤维主要为来自传递肌肉、关节和皮肤感受的背侧和腹侧脊髓小脑束神经元,分别通过小脑下脚和上脚进入小脑。

纤维主要终止于同侧的小脑蚓部和邻近的小脑蚓垂的皮质。旧小脑皮质的传出纤维通过球状核和栓状核也终止于顶核。球状核和栓状核的纤维经过小脑上脚投射到对侧的中脑红核,可以影响红核内投射到脊髓的神经元活性。

新小脑

新小脑与肌肉的协调运动相关,包括运动的轨迹、速度和强度。新小脑的主要传入纤维为起源于脑桥基底部脑桥核的脑桥小脑束。

向小脑投射的脑桥核神经元受大脑皮质广泛的区域支配,包括计划和执行运动的区域。皮质脑桥纤维终止于脑桥核。脑桥小脑纤维在脑干交叉到对侧后,通过小脑中脚进入小脑。脑桥小脑纤维主要终止于小脑半球的外侧部。新小脑的传出纤维直接投射到齿状核。齿状核是小脑核中最大的核,投射到对侧的红核和丘脑的腹外侧核,传出纤维形成小脑上脚(结合臂)的大部分。上行的纤维在尾侧中脑到达红核之前相互交叉。许多的纤维中继于红核的红核丘脑细胞,但多数只是穿过红核直接投射到丘脑的腹外侧核。丘脑的腹外侧核投射到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的运动皮质。因此,新小脑发挥协调运动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大脑皮质,然后下行到脊髓和延髓。

小结:

  • 绒球小结叶和顶核是进化上最古老的部分,称为古小脑。主要同前庭核和脑干的网状结构发生纤维联系,与平衡觉维持密切相关
  • 小脑蚓部、蚓垂、球状核和栓状核在进化上比较早,称为旧小脑。其接受来自脊髓小脑束的纤维投射,可以向中脑的红核发出纤维投射。
  • 小脑半球的大部分和齿状核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最晚,称为新小脑。接受来自脑桥的纤维投射,可以向丘脑的腹外侧核发出纤维投射

小脑损伤后,可以导致上肢(意向性震颤)、下肢(小脑性共济失调)、说话(构音困难)和眼球(眼球震颤)运动的失调。

小脑损伤

小脑的正中部位损伤(如肿瘤)可以导致维持姿势功能丧失,此时,如果不搀扶患者的话,患者不能站立或坐稳,但仍然保持肢体的协调运动。进入小脑和小脑传出小脑的纤维均为同侧分布,损伤一侧的小脑半球后,症状发生在身体的同侧。这与大脑半球的损伤是相反的,例如大脑皮质、内囊或基底神经节损伤后,会导致对侧肢体的症状。

一侧的小脑半球损伤后,可以导致同侧上肢的运动失调(意向性震颤)和同侧下肢的运动失调,产生不稳定步态,而肌肉的力量和上下肢感觉功能不受影响。

急性乙醇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先天性小脑退化/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或副癌综合征导致的双侧小脑功能丧失,可产生言语变慢和急促不清(构音困难),双侧上肢的运动失调,出现摇晃欲坠的两足拉宽的不稳定步态(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损伤后,也可导致眼球运动的失调。眼球表现为特征性的无意识的和有节律的往复运动(眼球震颤),当注视的方向与损伤同侧时,震颤的幅度最大。眼球震颤是多发性硬化的常见症状。眼球震颤结合构音困难和意向性震颤称为 Charcot 三联症,可用于诊断小脑损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