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正比还原?《黑神话:悟空》美术参考远比你想的震撼!
山西古建正比还原?《黑神话:悟空》美术参考远比你想的震撼!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如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从隰县凤凰山的千佛庵到平遥县桥头村的双林寺,从大同的悬空寺到云冈石窟,每一处古建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隰县凤凰山千佛庵:悬塑艺术的瑰宝
隰县凤凰山千佛庵,又名小西天,是一座创建于明崇祯二年的佛教禅宗寺院。寺院整体布局独特,像一只凤凰展翅,观音阁位于凤头,下院为凤背,上院大雄宝殿则似凤尾。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大雄宝殿内的彩色悬塑。
图:富丽堂皇的悬塑
进入大雄宝殿,满屋金碧辉煌。殿内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药师”“弥陀”“释迦”“毗 卢”和“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造型优美,生动传神。抬眼向上,只见大梁上八大金刚威武雄壮,梁间墙壁悬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整个殿内,天宫楼阁,层层叠叠,云雾缭绕,粉彩妆銮,呈现出一派仙宫佛国的迷人景象。
平遥县桥头村双林寺:千年彩塑的精华
双林寺保存着刻于公元1011年北宋时期的石碑“姑姑之碑”,为寺庙中最古老的石碑。除此以外,这里还保留了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彩塑和壁画。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虽然岁月在它们的身上留下了不少历史痕迹,但依旧保存得十分完好,堪称奇迹。
图:双林寺的镇寺之宝韦驮像
镇寺之宝千佛殿韦驮像更是国内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精品。韦驮像高1.6米到 1.7米,身材匀称,色彩艳丽,形象刚中有柔,武中蕴文,身如强弓,气势逼人,非常有压迫感。除了韦驮像,千佛殿的主像“自在观音”也很有看点。自在观音原名“水月观音”,这座观音像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显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一姿态出色地表现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服饰搭配的细节到位,色彩也保存得很好,动作在现在看来是十分奔放的,一改之前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规。
大同悬空寺:万丈崖壁上的奇迹
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的翠屏峰峭壁间,它的建成源自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的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其建筑风格极具特色,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图:崖壁之上的悬空寺
寺庙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与传统佛教古寺十分不同,这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共处一庙的独特寺庙。原名为“玄空阁”,“玄”来源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教理,后因其依崖壁而建的悬挂之势,“玄”与“悬”又恰好同音,因此更名为“悬空寺”。
悬空寺呈“一院两楼”布局,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主要建筑有南楼,为寺内建筑面积最大的三官殿所在;北楼,“三教合一”的三教殿所在,以及位于南北楼之间,把佛庙、楼宇等景观结合而形成奇景的长线桥。
云冈石窟:北魏佛教文化的瑰宝
云冈石窟原名为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大同西郊武州山南麓,因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广建寺宇,大开石窟。此石窟群的主要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约在公元460年到494年之间。而石窟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经营者,就是北魏复兴佛教的名僧——昙曜。
图:云冈石窟大门景象
云冈石窟的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在一众大大小小的石窟中,第56号、第1213号、第1620号窟最为著名。其中,第1620号窟就是云冈开凿最早的著名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年,耗时五年完成。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为巩固统治,下诏复法,佛教便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
文成帝接受高僧昙曜的建议,才有了云冈昙曜五窟,它们是皇权与佛教的具体结合,第16~20号窟的每一尊佛像,都象征了北魏时期的一位皇帝,礼佛与参拜皇权二者结合,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其实是希望皇权与佛教一般,永世不朽。
第5~6号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保存完好,颜色鲜艳,观赏性极高。5号窟是云冈最大的一个洞窟,又称“大佛窟”,内部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十分宏伟。
6号窟的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相较于5~6号窟的宏伟精致,12号窟则是云冈石窟中艺术氛围最浓的一个窟,有“音乐窟”之称。洞窟内有众多乐器造型,敦煌同款飞天造型,还有西方小天使造型的飞天,构造出一种“庄生天筋”般的美妙境界。
图:云冈石窟6号窟,窟内雕刻繁缛,气势豪奢
与12号窟相邻的13号窟是文殊菩萨窟,这里有两大看点。一是菩萨的右手下有一个托举力士,这在各洞窟中较少见;二是我们印象中的文殊菩萨具象化是女性,但这里则是男性,体现了佛教前期从印度传入中原时与后期发展演变的不同。
昙曜五窟中的18号窟与20号窟,也是极具代表性的。18号窟内是一尊披着千佛袈裟释迦立佛,象征着北魏第三位皇帝拓跋焘。这位皇帝在位时,信道灭佛,一手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运动,因而这尊佛像手势是忏悔印,其他弟子造像也是造型各异,技法娴熟。
图:18号窟中手结“忏悔印”的大佛
20号窟的佛像又被称为“露天大佛”,象征着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佛像威严肃穆,虽是坐姿,却分外高大。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宽阔身躯具有佛的 “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也是国内佛像艺术精品。
图:20号“露天大佛”,佛像巍峨壮观
这座成型于千年前的佛像石窟,一窟一佛都蕴含了厚重的故事。它就在那里,向每一个人讲述着拓跋家的故事,讲述着已经消失在一千六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只属于北魏王朝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