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庭教育故事:从了解孩子特质到剑桥博士
优秀家庭教育故事:从了解孩子特质到剑桥博士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是一面镜子,身上映射出的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一切。作为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然后静待花开。
在5·15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个关于爱与教育的故事。
且学且思觅特质
张辰怡,一个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的女孩,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录取,在读期间先后收到英国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美国美特雷高级翻译学院等世界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现为剑桥大学在读博士。一路走来,父亲张志宏和母亲应玲素始终秉持“家庭教育要从了解和顺应孩子的个性特质起步”的教育理念,在探索实践中实现全家人的共同成长。
对女儿的教育,张志宏夫妇喜欢从书籍中寻求答案。他们时常阅读《儿童心理学》《卡尔·威特的教育》《多元智慧理论》等书籍,学习各年龄孩子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普适的教育原理、经典的教育实验、科学的教育方法,运用于对女儿的教育实践中。
每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有着与众不同的基因。女儿幼时,夫妻俩借助各种机会,留意她的行为特征:在节假日通过探寻大自然、参加培训班、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观察她的兴趣爱好;每晚讲故事时旁敲侧击,了解她的性格特点……他们发现,只要给女儿讲过的故事,她总会在不经意间复述出来,甚至可以做到一字不错。这让他们隐约觉得,与其他孩子相比,女儿在语言逻辑方面较有天赋。
适性适情促发展
当发现女儿语言学习能力较强后,夫妻俩经常鼓励女儿读经典、谈感悟、写文章,还培养她写诗的积极性。当时一年级的女儿和应玲素晚饭后一起散步,来到了一个荷花池边,一首小诗——《荷花姐姐》脱口而出:
荷花姐姐
粉色的脸蛋
我在池塘边看她
她朝我眯眯笑
我对她说
快打扮吧
夏天已经来了
稚嫩的笔触孕育着写作的热情,一直坚持了数年,她的多篇习作也已公开发表。
在他们的引导下,女儿对外语的学习热情只增不减,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阅读中英文对照版的世界名著。初中时,开始大量阅读英文原著。高中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学习德语,后选择德语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并且选修了古印度语、日语等语言,求学阶段的各类外语考试均能游刃有余地高分拿下。
亦师亦友共成长
2020年2月,对张辰怡来说,是一个值得珍藏的时刻,因为她同时收到了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意味着她的研学生涯又将开启一段新的征程。读博期间,她的个性特质得到进一步彰显,心理语言学方向的研究之路越走越实。
尽管专业知识早已超过了父母,但是每当准备学术会议发言时,她都会向父母介绍自己的主要学术观点,并和父母探讨报告材料的逻辑性、语言表达的精确性等。在这种练习交流中,父母和孩子亦师亦友携手前进、共同成长。这对张辰怡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方法,她的研究成果在华人心理学与脑科学协会会议等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上得到了充分肯定。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言:“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正是因为张志宏夫妇在家庭教育中采用了适合女儿个性特质学习的方法,才让孩子的成长空间有了无限可能。